“台风红色预警!‘杜苏芮’来了!”
7月27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DOKSURI)(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27日)上午10点钟位于福建厦门南偏东方向大约44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就是北纬20.8度、东经119.7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5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40百帕,七级风圈半径300-4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20-16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90-100公里。
预计,“杜苏芮”将于28日早晨到上午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登陆。提醒各地的小伙伴时刻关注天气信息,尤其是台风登陆区域的朋友们,一定要做好相关防范。
来源:中央气象台
台风各级风圈大小就是台风的“三围”了,关注它们对我们评估台风致灾影响范围和程度非常重要,那么,台风的“三围”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风场长啥样?当局者迷,登高者清台风风圈与台风低层风场密切相关,在解答“台风风圈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台风低层风场的分布形态。
早在宋徽宗宣和五年,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途径》中就描述了台风的来势汹汹:“痴风之作,连日怒号不止,四方莫辨”。除了台风的路径与强度之外,人们发现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沿海漫滩等次生灾害主要与台风的低层风场有关,台风低层风场的变化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2019年9号台风“利奇马”登陆前后的卫星云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正所谓“当局者迷”,早年间并没有卫星观测这样的“天眼”存在,在台风裹挟下的人们只能感其凶悍,但难辨其形。最早解开台风低层风场形态的是1879年时任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台长的能恩斯(Marcus Dechvrens),他通过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的自记仪器所记录的台风过境时的风压等数据,极富想象力地手绘出该台风的风场结构图。令人称奇的是,在有限的观测资料下,这一凭借想象力与感知力绘出的台风结构图与现代气象卫星云图上呈现出的台风形态极为相像。
1879年(a)台风过境上海前后的气压记录以及(b)能恩斯手绘的该台风结构图(图片来源:雷小途《中国台风科研业务百年发展历程概述》)
随着观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时空分辨率的台风观测资料使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台风低层风场的精细结构。与“水往低处流”的规律相似,在没有施加其他外力的前提下,大气中的气流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而台风中心是个低压中心,因此气流会从四面八方涌来,不断向台风中心汇集,在北半球呈现出逆时针旋转的涡旋形态,并且台风中心气压越低,近中心附近涌入的气流风速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