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梁明诚
历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美协副主席,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1989年至今,历任各界全国美展、省美展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雕塑作品有百余座(件),代表作有:《新娘》、《人》、《大提琴》、《钢琴》、《海风》、《海天》、《醉花》、《风正帆悬》、《冼星海》等。作品《珠江女》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少女》获1981年意大利卡拉拉国际雕塑交流会第二名。
出版有《在米开朗琪罗的故乡》、《梁明诚作品选》等,共计雕塑120余座(件),分别置放在广州、北京、长春、深圳、珠海、福州、宁波、东莞等城市及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海内外人士收藏。
提起中国雕塑,必提梁明诚。
工作室里的他,腰板挺直,中气十足,正在指导徒弟做雕塑,一点也不像80岁的老人。
因为从事这一行够早(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主题创作),他从初出道起,就已经是“老行尊”了。问及有没哪件作品获奖最多时,梁明诚笑了,“我没有得奖,我都是评委”。
这不是炫耀,梁明诚唯一的一次参赛,大约就是在意大利进修期间,参加了卡拉拉国际交流会,作品《中国少女》获得了第二名。
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作品小样,有《新娘》、《占领总统府》(合作)、《广州解放纪念像》(合作)、《海风》、《钢琴》等,既有写实作品,也有抽象或半抽象作品,艺术手法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性。
大家可能以为老一辈的雕塑家,创作的作品可能都比较传统,但梁明诚颠覆了人们这一看法。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曾说:“梁明诚是比较早从事人的形体变形研究的,他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到国外学习的中国雕塑家之一。在意大利,他开始接受现代主义雕塑的影响,尝试进行人的变形研究,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当时中国雕塑家的前面。”
在中国现代雕塑代际更迭的发展轨迹中,梁明诚可以说是属于“承前启后”的一代,上承传统,下开创新。
而其创新的脚步至今没停。已是耄耋之年,寻常人等早已退休多年,可他还是会想着创作新的作品,每天还会来雕塑工作室“上班”四小时。“做雕塑永不退休,这是一种享受。卸下美院院长职务后,做的雕塑作品比退休前更多了。没有公务在身,一身轻松啊!”
入行
读大学时就崭露头角
作品上了《人民日报》
1939年,梁明诚生于广东南雄县,曾因日军入侵,逃难到粤东平远县,还参加过抗战胜利火炬游行。1949年夏,举家迁到广州。
“我小学和中学的美术老师都喜欢做雕塑,我也就跟着他们做一些泥公仔,自然而然喜欢上了雕塑。”1955年,梁明诚考上了中南美专附中,开始美术的正规训练,并于四年后被附中保送升入广州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专业。当时,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是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刘开渠的学生曾新泉,而潘鹤则是梁明诚的雕塑任课老师。
梁明诚深受潘鹤泼辣的艺术风格以及强硬的大写实创作手法熏陶和影响,大学一年级时已经崭露头角。“我创作的《女生产队长》,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很赞赏,作品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那时候真是春风得意啊!”
从此,梁明诚信心十足,佳作频出:二年级创作《春》,三年级创作《民兵》,四年级创作《新娘》,五年级创作毕业作品《年青人》,“四年级的作品《新娘》当时拿到了北京展览,引起了很大轰动”。
虽然仅仅是学生时代的作品,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作品,依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闪耀
与老师潘鹤复建广州解放纪念像
还记得与海珠广场一起以“珠海丹心”列入羊城八景之一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吗?
这座广州的城市标志之一,由雕塑家潘鹤与梁明诚一手打造。
最早在海珠广场矗立的广州解放纪念碑是1959年由尹积昌老师创作的,后被拆除。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恢复这件雕塑的呼声很高。1978年,雕塑家潘鹤与梁明诚在100多件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复建了《广州解放纪念像》。
新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与尹积昌版本有何不同?梁明诚说,题材依然是沿用解放军拿着花和枪。解放军手捧一束鲜花,寓意群众夹道欢迎解放军入城的情景;另一只手持钢枪,寓意人民革命武装力量战无不胜。
整个造型比原来的结实、厚重,充分发挥了石刻的力量,形似一枚巨大印章,寓意红色政权印章盖在广州这片土地上。而最不同的地方就是,整个雕像没有了曾经的苏联味。
“这是我们第一次做这么大的石刻雕像,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石刻雕像,以往的雕像都是用水泥做的。”梁明诚自豪道,这个像做了两年,我和潘鹤先生在工作室做好泥稿后,由几十个工人放大10倍,在海珠广场打出来的。纪念像为花岗岩石雕凿,基座为方形,高3.6米,边长4.3米,像高11.5米。
求变
写意“钢琴”摆放在8个城市
经常会有人问梁明诚那么多作品中,最满意哪件作品?他的标准答案永远是“都是我的子女,都好喜欢”。可是,其实说句心底话,梁明诚透露:“最喜欢的作品可能《海风》吧,改变了我的雕塑风格。”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梁明诚和所有中国艺术家一样跋涉在写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上。1980年-1982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雕塑专业的留学生,他于1980年至1982年由文化部选派赴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进修两年。“最早去国外留学雕塑的一批是在中国解放前,像刘开渠先生。我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去的,当时国家文化部选了六个人,其中四个是去学意大利语的,一个是学油画的,我是学雕塑的。”
意大利留学的经历让梁明诚的艺术风格大变,他笑道:“艺术观念的转变很鲜明,吸收学习了他们现代的艺术形式,比如他们的半抽象、抽象的艺术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做一些半抽象甚至是抽象的雕塑作品。”
在意大利留学期间,他创作了《海风》等系列作品,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成为他从写实向写意艺术风格转型的新标志。《海风》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小事,“我在意大利游泳时,看到一个女孩在海边吹风,就构思出来了,大意是一位少女站在海边的岩石上吹风”。《海风》以简洁的造型、大写意似的笔触将无形的海风通过铜制雕塑实物化,作品是一个变形的人,看起来既像一阵风又像一位少女。
《海风》对国内外的现代雕塑艺术影响很大,小稿完成后,众多雕塑家纷纷表示惊叹,北方一些雕塑家开始模仿这种创作形式。
经过中西文化碰撞后,梁明诚相继创作出一批抽象和半抽象作品,这些具有探索性的艺术作品,不仅冲击了当代中国雕塑界,至今还备受欢迎。
像他于1990年创作的《钢琴》放大件至今已经安放在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8个城市,其中广州是安放在星海音乐厅前面。这件作品他是从中国的书法线条中得到了启发,以近似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线条,勾勒出钢琴外形,表现了一位如痴如醉弹奏钢琴的人。他笑道:“这个作品是最受城市欢迎的,没有人用过这种线条去表现钢琴,这样子可以表现出它的美感和节奏。作为一位中国现代雕塑家,其审美基础应该是中国传统美学,在中国文化审美的立足点上大胆吸收外来艺术,才能有所收获。”
他说
学生是朋友他们叫我“老大”
“他们叫我老大,我和学生都是朋友,我的教学宗旨是影响大于教学。”在教学生涯中,梁明诚最大的特点是不喜欢摆老师的架子。除此之外,他要求学生“不要一味生硬地对着模特做雕塑,而是看完模特后,心中有自己的理解,按自己心中的理解来做”。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期间设立了材料课,专门从外面聘请了材料课的老师来进行教学,包括焊接的、木雕的、陶瓷的、玻璃钢的……“整个雕塑系的面貌就改变了,不单是过去的传统的泥塑,变得多样化现代化了。”
梁明诚的学生黎明说,当时老师在全国首个尝试雕塑放大与材料的教学,开创了雕塑技术班,招工人型、助手型的学生。当时,广美的雕塑教学成为了全国艺术院校雕塑的关注点。在广州美术学院当了9年院长后,梁明诚于2000年退休。“退休后简直松了一口气,以前全心全意投入行政工作,雕塑做得很少。”
退休是指行政工作,艺术工作对于梁明诚来说,则是“永不言退”。“这么多年心中积累的东西爆发出来,做的作品比退休前还多。”他一口气创作了《树的系列》、《亲情系列》、《气象系列》、《人马系列》,还有《摩西》、《观音》、《演奏》、《起飞》等新作。
他们说
他能超越现实主义局限
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的王璜生评价,梁明诚作为第三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家,从他的成长背景,他的现实境遇,他的知识结构,他的影响能量,以及他的人生观等的考察,他既是这个社会体制下艺术体制中的一个成功者,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土壤与特定的历史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他在这种艺术体制中也担当了建构者和影响者的角色。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努力超越现实、超越现实主义局限的人,他回避宏大的社会叙事方式而沉入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怀想之中,努力于“解放”自己,让自己、让生命“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他想呼吸到自由生命的空气。
同题问答
大湾区雕塑应该
更具国际性和现代感
南都:站在你所经历过的时代,你觉得大湾区的雕塑发展如何?
梁明诚:上世纪70年代及以前,没有考虑过城市雕塑、公共雕塑,都是室内雕塑。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提城市雕塑。广东经济发展快,文化建设还没完全跟上,城市形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更鲜明。城市雕塑发展多年仍没到成熟阶段,还是初级阶段,所以大湾区雕塑发展也是刚起步。
南都:大湾区艺术越来越多人提及,你觉得大湾区雕塑作品有何特点?
梁明诚:城市雕塑是为城市服务的,江门有江门雕塑、佛山有佛山雕塑,呈现的都是一个个城市各自的特点。大湾区是很多城市整体结合一体的,应该更加强调大湾区整体的面貌。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正在全面推进的时期,大湾区雕塑将走向何方?
梁明诚:大湾区的特点,是和世界接轨,和现代经济接轨。所以,大湾区的雕塑应该更加有国际性、更加有现代感。我觉得雕塑家以后在作品的国际语言表达上应该有更多的开拓,更加大胆;内容更加开放,包容性更强,各种文化形式都能包容。
统筹:南都记者裘萍江英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刘小莉
摄影:南都记者钟锐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