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文/曹泳春,1965年出生,中国农科院教授,果树专家。1990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从事果树营养学研究,一直深入到农业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在全国南北果区建立了1200多个优质高效示范园。发表论文20余篇,著书有《曹泳春务果论》和《果树营养循环学》。
只要提起修剪,人们都会津津乐道,兴趣盎然,于是乎就有很多专家连篇累牍地出笼了一些关于修剪的各种理论,运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好像故意让果农听不明白,把修剪搞得是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结果使更多的人一筹莫展,无法下手。其实,修剪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促与控,“堵”和“疏”的问题。为了让广大果农朋友快速地掌握修剪技术,我就给大家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塔里木河原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尧、舜、禹。舜帝时,黄河泛滥成灾,舜帝责令大禹的父亲鲧去治理,鲧采取“堵”(回缩和短截)的办法,结果是越堵越黄河越泛滥,劳民伤财,舜帝生气就把鲧给*了。然后让大禹治水,大禹采取“疏”(甩放和延伸)的方法,“大河滚滚向东流”,终于把黄河治理得井井有条,有条不紊,功于当下,利在千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政治上讲“网开一面”,军事上讲“围三阙一”,“堵”乃是迫不得已,“疏”才可顺理成章。
果树就好像一条塔里木河流。气温升高,冰雪消融,冰山上的雪水会顺势而下,源源不断。如果水量大,河面要宽,河道要长,而且要求河槽要顺畅,这样水流才能够平稳。我们可以在河道边开辟小渠,既利用河水去浇灌麦田或果园,同时也可以减轻河道的压力。到了冬季,气温降低,冰雪凝固,水源枯竭,水势迟缓,水量减少。我们利用冬季枯水期可以进行修理河槽,巩固堤坝,防渗补漏,甚至可以在河道上筑建大坝,用来调节水位。筑建大坝的目的一是为了蓄水,而是为了调节水位,控制水势,但筑建堤坝是有规律的:一般都在上中游,而不在下游;堤坝必须是下部宽,上部小;堤坝一定要建立在河槽最狭窄的位置;在河道边开渠放水必须安装闸阀,闸阀必须安装在河道与渠道的交接处,不能安装在渠道的中间位置。
地下的土壤就是一个大水库,主干就是主河道,主枝就是支渠,侧枝就是小渠,果实就是麦田。开春,气温逐渐升高,地下水库开始开闸放水。气温越高,水量越大,到了夏季,放水量达到最高峰。到了秋季,果实成熟,不需要那么多的水灌溉庄稼,水库就开始蓄水。到了冬季,水库关闭闸阀,河道、支渠和小渠里面水量统统减少,进入枯水期。
锯和剪就是“堵”,锯是大堵,剪是小堵。刻芽和甩放就是“疏”,“疏”就是疏通,主干上刻芽就是大疏,主枝延伸就是中疏,侧枝甩放就是小疏。“扭”就是将主河道转个弯,缓和水势;“拉”就是把渠道变小,控制水量;“揉”就是在河渠上节节建湖断水。“环割”、“环剥”、“扯皮”就是在河渠上私挖乱采,挖坑取沙,圈池养鱼,肆意破坏。
为什么说“花是缓出来的,枝是剪出来的”?一条河流在一定的时间段水量是一定的。河道越长,水量就越小,到了下游有可能枯竭,人们会利用有限的水去浇地。如果夏季降雨量集中,融雪量增加,那么河道越短,水量就越大,结果会造成河道变宽(树枝加粗),河道水位满、涨、溢(果树冒条),水势过猛,冲垮堤坝(分生侧枝),下游告急(三头枝),不仅把果园麦田冲毁,而且大量的河水流入大海,造成水资源浪费。
为什么只能在冬季去除大枝?去除主枝或大枝就相当于在河渠上建堤坝,堵大水。春夏两季,气温过高,水量过大,水势过高,去除大枝会造成树上大量冒条,而且春夏病虫害活跃,锯口容易遭受侵染,产生腐烂。秋季,需要叶片转换营养,需要枝来缓花育果,而且叶片制造和转换的营养首先是储存在枝干,只有到了冬季才能够贮藏在根系,如果秋季去除大枝,就相当于白白地扔掉大量的缓花育果的有机营养,影响明年的坐果率和新生叶片质量。
为什么侧枝永远不能带头?水流的方向都是直线向前,由于受到地势、地形和地球引力的作用,河道才产生了落差、滩涂和弯曲。我们在对主枝进行“回缩”时,把主枝拦腰截断,让一个侧枝带头,就相当于把黄河主道上筑建了一个青铜峡大坝,让“引黄灌溉”的渠道作为河流的主河道,后果如何?可想而知,势必造成河溢涨满,也就是说后部大量冒条,或者后部侧枝加粗,形成“大翅膀”。
“三芽剪”就是在一个小枝上留三个芽进行“短截”。大枝给小枝上输送的“水量”是一定的,你把前面一“堵”,水没地方跑,怎么办?只能从那三个薄弱点,就是在“芽”上冲破流动。但水量是有限的,所以就出现三个小短枝,小渠都是用来浇地的,小短枝上都容易缓花结果,提高产量,但结的果都是小碎果。
汪景彦的“五去五留”、“三稀三密”,刘全保的辩证管理,张文和的“合势”“分势”,还有我经常给果农讲的“果树的营养循环学”、“果树管理的根本问题”、修剪的“四路”“五度”等,都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理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和探讨。这里所讲解的“塔里木河”在果树修剪上的比喻,只是想让更多的果农更容易掌握修剪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