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吗?
根本没有。都可以解读,谁也拦不住。但是说到完全正确,除了老子本人之外,一个没有,当然包括笔者在内。
所有的解读,可以说,都对,因为说错的那些人,并没有评判的权利和资格
也可以说全错,因为你再怎么觉得有道理,也只能代表一个人,一群人,不能代表所有人,即便可以代表所有的地球人,也是然并卵,怎么讲,老子本人并没有认可
因为老子这句话是他的个人观点,或者说是他自己的心得,而且并不是用唯一确定的字眼来表达,很含蓄,模糊,宽泛,笼统,就像一个灯谜。(还不如灯谜表达的清晰。)
一个人的感受,他说不清楚,旁人是永远没办法理解清楚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个谜语,天下人来猜,因为是他出的谜语,答案是他拟定的,他本人不公布答案,所有人的猜测都只是猜测。
那就麻烦了,老子是不可能给出答案的了
所以说,不要再去解读三生万物。
根本没有人可以正确的解读。
之所以不能正确解读,是因为老子没有说清楚
那老子为什么不说的清楚呢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反复强调,反复比喻描述的其实是道。
至于三生万物,根本不是他要表达的重点。所以,一带而过。
我们既然读道德经,就要抓住重点,道生一这一段,重点是道,而不是生万物。
万物怎么来的,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你顶多知道万物怎么没的
有些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注定是在三维世界里面永远也无法知道真相的。就像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亲眼看见他出生前的世界,也永远不能亲眼看见自己的后脑勺。
人怎么来的,生命怎么起源,谁都说不清,道不明,即便老子感觉到,但是他说不清楚,只能一二三这么含糊其辞,他都说不清楚,你能解释清楚?枉费心机而已。
其实,有些事,想不通索性不去想。虚无缥缈的就让它虚无缥缈好了,不要总想着真实,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连道都是虚无缥缈,有一天,你把什么都看成虚的,看成无,你就真实了。
之所以没有说清楚,是因为没必要说清楚
就比如说道这个概念,其实同样说不清楚,但老子的着重点,在道这里,所以,他会想方设法打比方,举例子,做比喻,从各个方面,描述他对于道的感受
比如道德经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意即:道,就像一个中间虚空的大容器 看似平淡无奇,但作用无穷无尽
第21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说,道,虽然说恍恍惚惚,捉摸不定,但里面还是有形象、有物体、有精微的,真实可信的
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等等,就不必一一举例了。
而三生万物,这一段,简简单单一二三,一带而过。
没有一点多余的描述。这就说明老子或许不是说不清楚,他只是不说而已。
他只是觉得没必要说清楚,因为不是重点,没必要详细的说出一二三,所以在生万物这个话题,只用一二三来代替这个过程,就是免得后人误入迷宫。
结果,多数人都进迷宫了,包括我也曾经。
后来恍然大悟,原来方向错了。
所有人,侧重点都跑偏了。
老子重点不在于一二三,而在于道
是道生万物,不是一二三生万物。
这才是老子真正要表达的。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实是:道生一,道生二,道生三,道生万物
怎么理解呢?我解释一下
老子说道生一,一是哪来的,当然是道生。
那么道生一之后,道消失了吗?没有,道还在一里面
一生二,是一生的二?错,还是道生
二生三,表面上是二生的三,实则还是道生
也就是说,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并且藏身于万物。
我打个比方,比如说,我们划一根火柴点燃蜡烛,火就是道,蜡烛就是一
蜡烛燃烧的原因是火把它点燃。这相当于道生一。
然后用蜡烛点燃木棍和柴草,一生二,是蜡烛点燃的木棍和柴草吗?不是,还是火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一二三,万物,都是道寄居的表象,道才是真正的本体。就是说从道这个唯一本源来说,一等于二等于三等于万物,也就是说一花一草,一尘一土,天地江湖,日月星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样,没有区别,都是道。
人,执着于区分一二三,忽视了根本,忽视了道
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
道生一生儿生三,生万物,道生才是重点,而绝不是一二三
执迷一二三,就失去道
再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当然只是简单的比喻,不一定确切:我们从北京做火车去广州,先到达一站,再经过两站,中间经过若干站,最后到达广州,我们要了解的重点是做火车去,不是客车,也不是飞机,至于中途到底是哪几站,无所谓。
借用金刚经的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到达清静光明的彼岸,而船,只不过是到达彼岸借助的工具,但注意它本身并不是彼岸!
如果你到达了岸边,直接上去就是了,如果还恋恋不舍在船上,一辈子都到不了彼岸。
金刚经是船,道德经也是船,而我们的自性就是佛,元神就是道,或者说,我们自己就是彼岸。因为自性,元神不在大千世界,也不在佛经道经,而在我们自身。
心无挂碍,明心见性,虚静至极,元神觉醒
回归本来的我,就是上岸,道德经,金刚经无非用各种语言开导你放下执着妄念,回归自我本性。回归本性就同于道,同于佛。
就这么简单,如果你知道了色身之外还有一个法身,你就应该回归这个法身,怎么回归?清静无为。如果不能去除妄念,念什么金刚经,道德经也是没有用,只能在船上越漂越远,永远上不了岸。
有人说,那彼岸在哪里?
彼岸不就是道吗?
道才是根本,一二三只是表象,执着表象,失去根本,就会本末倒置,颠倒错乱。道就是虚无,所以,静下心来,回归天道,才是正道;妄想,执着,都是无道。依道而行,与道合一,就可以无始无终,无烦无恼,
至于道在哪里——道德经多处都有提及,我在前面的文章也写过,致虚极守静笃就可以修道悟道;放下杂念,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可以证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就可以同于道;这就是彼岸
放下执念,为道日损,就可以悟道,就这么简单,既然我们走上彼岸,何必执着于船?
说到底,什么也不用向外求,向外证
不要执着,放空一切妄想杂念,包括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每一章都分成两个部分,修身,修心,或者说道体,道用,道体同于修心、为人,道用同于修身、处世。
至于具体怎么做——静则致虚极守静笃,如第十章所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不要一天天神游物外,欲念横生,平时尽量放下执念,守住虚静。动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懂得先人后己,有舍才有得。
你能做到这些,就是大境界大修为,你也一定会因此而拥有一个非凡的人生,至于什么一二三三二一,随他去,管他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