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第(1859年-1898年9月28日),字裴邨,汉族,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人。维新派政治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赏他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四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政变发生,四章京及康广仁、杨深秀同被捕,于9月28日(旧历八月十三日)被*害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赵熙(1867年--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他"工诗,善书,兼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转官监察御史。
萧龙友(1870年2月13日-1960年10月20日),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四川三台人,医学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 。曾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名誉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1897年考中清朝丁酉科拔贡。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重视辩证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治愈了一些疑难病症。培养了数百名中医人才,对我国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提出设立中医学院的议案。
朱之洪(1871年-1951年),字叔痴,四川巴县鹿角场(今重庆市巴南区南泉镇)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杨庶堪等组织反清组织"公强会"。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后负责宣传、联络工作。宣统三年(1911年),重庆成立保路同志协会,朱任会长。曾参与密谋重庆辛亥起义。重庆起义成功后任"蜀军政府"高等顾问并兼大汉银行总办。1912年,作为蜀军政府全权代表与成都"四川军政府"谈判并签署了合并草约。1913年,参与"二次革命"兴军讨袁。1925年,任中国国民党四川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1926年,与温少鹤等倡议筹办重庆大学。1933年,任巴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并兼《巴县志》协修。晚年致力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