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在电影《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令人印象深刻——
塔山防线遭到蒋军连日猛攻,一度形势危急,东野参谋长刘亚楼建议把总预备队1纵调上去,接替苦战多日的4纵。林彪原本点头同意,但当刘亚楼接通了1纵的电话,刚说“101命令……”林彪一把按住电话,斩钉截铁地说道:“总预备队不动!”这一情景被电影演绎得戏剧性十足,相当精彩,因此在电视剧版的《大决战》中再次沿用了这一桥段。
历史上,东野司令部里未必出现过这样一幕,但林彪自始至终都没有让1纵开赴塔山防线也是事实。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塔山防线如此重要,而守卫塔山的部队又承受巨大压力,部队伤亡重大,甚至防线都已数次被敌突破,那么林彪为何坚决不肯动用总预备队呢?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总预备队是要用于决定性的战斗中的,特别在进攻战役中,总预备队主要是用来扩张战果的,一般不会用于防御作战中。如果过早动用预备队,那就意味着之后面对战局的变化将缺少应对的手段,统帅将会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
东野部队发起进攻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的惨败,直接原因就是英军在仁安羌被围,为解救英军,史迪威和杜聿明不得不动用位于密支那的总预备队新38师,其结果就是密支那被日军第18师团右翼迂回攻占,不仅导致原计划的“曼德勒会战”泡汤,而且让中国远征军没了退路,导致战局急转而下,不可收拾。
再比如,红军长征中的土城之战之所以失败,指挥上的问题除了情报不准和分散兵力外,没有留下足够的预备队也是重要原因。在战斗最危急的关头,川军已经打到了红军指挥部眼前,以至于不得不动用红军的精华干部团发起反击。而当兵力彻底用尽也无法打破僵局之后,红军只好撤出战斗,以摆脱无休止的消耗战。
表现土城战斗的美术作品
林彪是土城之战的亲历者,这样的教训他是有过的。因此,一贯用兵谨慎的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早动用预备队的。
那么,塔山之战是否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呢?
答案是否定的。客观来讲,蒋军在塔山之战中虽说表面上占据兵力火力的一定优势,但在实际战场上并未体现出多大的优势来。
从兵力上讲,东野在塔山方向部署了4纵3个师,11纵3个师,另加两个独立师,总共8个师。这其中4纵是绝对主力,担任主要防御任务;11纵从地方部队升级而来,人数、装备、训练、经验均比4纵差一个档次,因此担任预备队。蒋军在葫芦岛登陆的部队共有11个师,但这些部队是逐次到达、轮番投入战场的,自始至终都是“添油战术”,一支部队打残了再换另一支,从未形成兵力优势。再加上远道而来,舟师劳顿,和士气高昂的东野官兵相比,战斗力处于明显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