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有定亲、送日子、哭嫁、回车马、撒帐、回门等习俗。
定亲
旧时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包办。孩子三、五岁时就托媒定亲。定亲前,要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及属相、五行,判定八字合不合。合则换庚帖,定亲成立,否则告吹。定亲时男家要办"起媒酒"。贫穷人家无力定亲,只得在儿子幼时,抱一幼女作将来的儿媳;有些家庭没有儿子,便先抱养一女童,称"望郎姑",待生下儿子后娶女童为妻。这两种便是童养媳。
有的男女年龄悬殊大,常常出现"十八大姐三岁郎,又做媳妇又做娘,白日哄郎莫啼哭,晚上哄郎进卧房,愿郎今夜莫尿床"的荒唐现象。定亲后,每逢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及岳父、岳母寿辰,男方均要备肉、面条、粑、衣物等礼品到女方家送节,直至结婚前。除上面两种形式外,还有一种订婚形式,即"入赘",本地称"招坐堂女婿"。多男孩的穷户,不易定亲,便将儿子送到无儿人家作婿,进门后,即成为女家之人,生孩从女姓。
新中国成立后,包办婚姻已非常少见,自由恋爱、晚婚晚育已成风尚,但以"八字"不合而使婚姻受阻的事例并未绝迹。
认亲
定亲后,男方要要带上彩礼到女方家,叫"过路"。礼品有:给女孩的衣服、首饰、现金等,给女方家人的礼物(衣服、鞋),给女方亲戚的礼物(每家一块肉)。女方将亲戚中的长者接来陪客,设酒招待。新女婿过路认亲,女方家族中的女眷想方设法捉弄,有的在茶水中加水凼泡沫,有的在肉汤中放辣椒粉,有的故意将肉或鸡不煮熟,还要涂花脸。
问安、送日子
定亲后,男女青年达到一定年龄,男方便携礼去女家磋商婚期,叫"问安"。女方同意后便正式发来书柬,男方请算命先生掐算,确定结婚日期,并写成帖子,很正式地到女方家告知,俗称"送日子",同时还有给女孩的衣物、首饰及送给女方亲戚的猪肉、饼子、糖等,女方在这天将至亲接至家中陪客,同时也是向亲友发一个信号,女儿要出嫁了。此后,女方加紧筹办嫁妆。婚期那天早晨,男方派人来搬运嫁妆。嫁妆越多,抬嫁队伍越长,越光彩。
浠水县团陂镇一户农家在嫁女儿
迎亲
午饭后男方派一男傧和两名女孩(蜡烛姑)到女方接新娘子。到女方家后,女方家少女少妇们把住大门不让进,索要香烟、糖果、彩礼(一张红纸内包一元两元钱),男方接人者将带来的东西从门缝里扔进去,乘他们抢这些东西时强行进入。男傧和蜡烛姑受到女方姑娘及少妇们百般刁难,常常是被红墨水或锅灰涂成花脸。而迎亲的大部队在半路上迎接。迎亲的花轿两边的对联,有的男方只写上联,下联要女方续对,以此来试探女方家族是否有人才。花轿到男家后,绕门前香案一周,鸣爆,鼓乐停奏,教书先生对轿致祝谢词,称之为"回车马"。传说女家的祖先随轿而来,"回车马"就是送回祖先。然后男女新人先拜天地,再入洞房喝圆房酒。
请点击此处输新娘进婆家大门后必须由“蜡烛姑”引进洞房
撒帐、闹洞房
酒后举行"撒帐"仪式:"一撒金玉满堂,二撒鸳鸯成双,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季吉祥,五撒五子登科,六撒福禄双全,七撒七星高照,八撒合家安康,九撒天长地久,十撒十全十美......."酒席散后闹新房,俗称结婚三天无大小,长辈晚辈皆可参加"闹"。新娘带来的花生、豆子(内有少量是生的),被大伙枪去瓜分,在吃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呸呸"地吐着:"生的,生的",这就是主家所要的艺术效果,它预示着新人"多子多孙"。
哭嫁
在浠水各地,女儿长大成人出阁的时候,有哭嫁的习俗,与土家族古老独特的婚俗极为相似。有嫁前半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开始哭的,有婚前一日哭的;有一人独哭的,也有姐妹、哥嫂、父母、亲友陪哭的。哭的内容很多,一般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也有哭骂媒人的(假骂)。多为难舍难分的缠绵之词,韵律也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也有五言七句等形式。如:"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无归期","跨出了某家门,回门是客人,跨进某家门,就是某家人",等等,中间还穿插"娘啊、女儿啊"等叫喊声。哭时,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悲切,时而欢欣。临嫁那天是哭嫁的高潮。被哭到的人包括侄儿侄女,都要给钱。这钱名叫"眼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