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儿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
对孩子来说,什么人说话最好使?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都不是!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师!
夸张一点说,老师的话简直堪比圣旨,孩子不但会认真听,而且还会身体力行的去做,一点不敢怠慢。
相比之下,同样是这些孩子,父母的话就像空气,多数时候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了。
“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老师!”被孩子逼急了的家长朋友,是不是也经常拿出这句话当*手锏?
那为什么本着让孩子听话这个目的,老师和家长出面的效果总是天差地别?甜姐总结了三个词:连接力、共情、引导。乍一听是不是很抽象?莫慌,我们分别拿一些例子来解释。
1
连接孩子的信号
进入孩子的频道
我班上有个小女孩,名叫熙熙,这孩子属于比较文静的那种类型,在课上不常发言,平时也只是偶尔与老师亲近。
某天放学后,熙熙突然开始闹小脾气,呆在园里就是不肯回家,她爷爷来接她,也死活赖在教室门口,怎么说都不走。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爷爷还耐着性子哄着她回家:“听话,我们回家吃好吃的”,“乖乖,爷爷给你买芭比娃娃”……
尽管爷爷已经承诺了各种诱人的奖励,可熙熙仍旧不为所动,抓着教室门口的栏杆哭个不停。
僵持了很久之后,这位爷爷也耐不住性子了,他打算直接采用“暴力”手段——把孩子扛回家。但这孩子也是倔,不停的扭来扭去,还差点从肩膀上摔下来。
见此情景,我赶忙上前去安抚爷爷的情绪,然后接过孩子抱在怀里。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哭个不停,我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让爷爷先在一边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