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幼儿园老师最放松的日子,也是家长们最崩溃的时候。
当我们一边感叹,“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一边盼着他早点开学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上学时,幼儿园老师能轻松镇住一个班的孩子,我们却连一个都管得够呛?
这其实和两个因素有关。首先,幼儿园不像家这么熟悉、放松,在幼儿园这个集体中,面对老师这样权威的大人,孩子们总会克制一些,尽量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出好的表现。
其次,相比普通的家长,老师更懂得幼儿的心理,也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和管理孩子。
今天的文章,小样妈就来分享一个幼儿园老师经常会使用的方法——设置行为预期。相信有了它的帮助,你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会轻松许多。
01 什么是“设置行为预期“?回忆一下我们日常和孩子相处时,是不是经常把“不行,不准”挂在嘴边?
相比好的行为,我们总是更容易注意到孩子不好的一面。
这是人之常情,和我们大脑的“负面偏好”特点有关。毕竟在远古时代,能轻易察觉到危险的人才更容易活下来。
但是在育儿这件事上,只注意孩子的负面行为,警告他不准再出现这类行为,往往是最没用的。
一来,总是批评孩子,容易引起他的不满和反抗。二来,孩子缺乏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我们成年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孩子可能根本不清楚,不理解。
所以,幼儿园老师会用完全相反的方法去引导孩子,也就是小样妈前面提到的设置行为预期。
简单来说,就是提前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他做出怎样的行为。同时通过示范、提醒等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他记住并习惯这个行为。
听起来很容易对不对?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家长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精准、频繁地使用这个方法来改变和塑造孩子。
举个例子,孩子在家里大喊大叫,我们通常的反应是对他说,“安静点,不准再吵了!”假如孩子不听,我们就会继续升级我们的音量,大吼道,“让你别吵了,听见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