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北京中轴线”系列
天上紫微宫,地上紫禁城故宫原名为紫禁城。古代在设计建造皇城时,讲究“天人合一”,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后汉书》中说:“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天帝的居所叫“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是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也要与之相对应。因此,紫微、紫垣、紫宫等便成了帝王宫殿的代称。由于皇宫属于禁地,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故称为“紫禁”。
明朝初期,宫殿同外禁城垣一起统称“皇城”,至明朝中晚期,与外禁城垣分开来,即宫城叫“紫禁城”,外禁城垣为“皇城”。
明朝中晚期北京市地图
紫禁城在北京城中心,城市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遵照《周礼》“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皇城规制而建。紫禁城的左前方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右前方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前方为政府办公部门(今天安门广场),后方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今钟鼓楼一带)。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宫殿中国的宫殿向来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曾经的咸阳宫、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大明宫等等,都比故宫规模更大,但木结构的建筑都难逃“后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命运。
紫禁城非常幸运,它经历了明清两代24位皇帝,600年风雨后依然屹立,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群。
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造,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999间半。1925年改为“故宫博物院”。故宫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巅峰,巧夺天工的建筑杰作,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