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老人过世,去帮忙。我被安排在礼房收礼金。到了,才发现,老人四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放了一本礼薄。
老人一共六个孩子,四儿两女,加之在村里也是大姓,所以客人也比较多。可是,面对礼桌上放的四本礼薄。客人和村里帮忙的乡党们都炸了锅。
在我们这里,人情往来的礼,我们叫官礼,就是绝大多数乡党随的钱数,现在一般都是100元,关系好一点乡党和朋友也就是200元。至亲(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大劲亲戚)500到3、5000元不等,一般的亲戚也就是200起步,300、500的也有。
四个儿子都在村里,村里有了红白喜事,也都有随礼,加之分家出去以后,自己还没有过过大事,当然也就没有机会收礼了。现在自己老人去世了,才出现了一个老人过事,四本礼薄出现的情况。
客人陆续来了,祭拜之后,都来到礼房上礼,一看四本礼薄,伸进口袋的手随后又空手出来了。走出礼房相互商量去了。过了一阵子又陆陆续续进来了,直接只给小儿子的礼薄上随了礼。给其余三个儿子没有随礼。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后,乡党们会在晚上集体进行祭奠,祭奠完毕后,就会在礼房随礼。当天晚上祭奠完毕后,都陆续来到礼房,和主家亲戚一样,看见了四本礼薄,都在犹豫和议论了。其中,有个威望比较高的老人,说了一句话,把大家的犹豫和议论都打消了。
老人说,谁家过事,老人在世时,跟谁过,就给谁随礼。现在的没有上礼的,不等于以后没有上礼的机会。其余三个儿子,肯定都有朋友和至亲,他们的这些朋友和至亲随的礼,人家肯定会分别上在各自的礼薄上。
老人说了以后,大家也就没有了太多的负担,也就陆续只给小儿子随了礼。
就像老人说的一样,其他儿子的亲朋好友来了以后,我们都要提前问,是谁的亲戚,谁的朋友,然后把礼金写在各自的礼薄上。
事情也算顺利的过了,当然也有个别和其余三个儿子关系走的近的乡党,给小儿子上礼的同时,也给和自己关系好的其他儿子随了礼。事情过后,听说,另外三个儿子有点怨言,意思是村里有事,自己都随了礼,遇到老人去世,没有收到回礼。不过,随着议论了一阵子,怨言也就慢慢的消沉下去了。
虽说随礼是人情世故的相互往来,不过碰到上边这种情况,村民也会凭着自己的智慧处理好的。礼薄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字: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觉得,人情世故,不是说过事就想着往回收礼,时候到了,什么都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