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潘玉良在意大利创作油画《酒徒》时与模特合影
这幅画原名《酒仙》,取材于希腊神话里一个半人半羊的怪物,他头束长春藤,整天沉浸在酒里,称为酒仙。回国后,潘玉良担心国内观众对题目不了解,就把作品名字改为《老人》。画面中一个老者头戴树叶编织的环,怀里抱着酒坛,头部略微低下,神情严肃地坐着,像是一位正在沉思的哲学家。整个人物浑身肌肉明显,线条准确有力,笔法老练,通过对人物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了一位酒仙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品充分展示了潘玉良当时的古典主义画风和坚实的学院派功力,这与她后期作品中色彩的大胆运用以及对中西绘画融合探索的画风差别较大。整幅作品风格典雅,构图庄重,技法娴熟,“色彩的美妙,调子的稳练,表现的细腻,描写的入微,不但可以显出作者技巧的纯熟,而且颇有大家的气概以艺术论,这幅画是玉良初到意大利的作品,虽然磅礴的魄力,从酒仙浑身突露的筋肉里喷溢出来,但笔法到底是庄严稳重的一派。”(苏雪林语)这幅作品参加了1928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上海市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四楼举行《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展览会上,有观众愿意出800大洋(当时一元大洋可买五十斤白面,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为月收入在10元之下)购买此画,被潘玉良以非卖品为由拒绝出售,可见她对这件作品的珍视程度。
1927年《黑女》,作于罗马
1927年《罢那丁》,作于意大利
1928年,潘玉良从罗马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毕业证书上写道:意大利王国罗马美术学院主席,根据潘玉良小姐所提交的油画课程最终考试结果而颁发,授予其罗马美术学院油画课程证书。
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 安徽博物院藏
七、留学归来
1928年4月底,潘玉良回到上海。当时,国内基本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社会逐渐稳定。她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校友徐悲鸿应南京江苏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的邀请担任艺术教育专修科的兼职教授。就在潘玉良回来的同月8日,另一位留学法国的艺术家林风眠,成为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也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属下唯一的艺术教育机构——杭州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
尽管徐悲鸿和林风眠分别在南京(后去北京)和杭州树起了现代绘画运动的大旗,但是中西文化交汇早已成风气的上海,随着陈抱一、吴大羽、许幸之等多批留学生相继回归,上海艺术大学、上海大学美术系、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立达学园等新式美术院校相继兴办,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艺苑绘画研究所、白鹅画会等西洋美术社团的接踵成立,以及美术刊物和美术展览的大量出现,都确立了上海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西画运动的中心地位,这也为潘玉良回到上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
学成回国的潘玉良,立即被母校上海美专聘为西洋画系主任。上海美专是1912年就成立的老牌高等美术学校,它在上海美术界的地位无人可及。上海美专聘请潘玉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留学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潘玉良作为一名女性能够出任上海美专的西画系主任,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担任油画系主任的女性也是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