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十分注意从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入手来治理军队。他认为治军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养气”。他说“治军先养气”,就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舞士气。左宗棠认为,“孝第忠信礼义廉耻,不可不随时讲究”,他要求“将领时以此训其千把外额,千把外额时以此教训兵丁”,使人人“知道理,有志气”。他要求将士“忠义”、“爱民”、“敬”,希望楚军能成为不同于八旗、绿营的军队。虽然左宗棠治军“军律素严”拼,楚军在晚清崛起的湘淮各勇营部队中以军纪严明著称,但是募勇成军所导致的弊端仍不可避免地出现,集中反映在游勇窜名军中,以哥老会形式暗中联络组织扰乱军纪。
尽管左宗棠对军中哥老会党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厉行重惩,但防不胜防,楚军内部因哥老会党引发的重大事件不断,让统帅左宗棠不胜头疼,这也是晚清湘淮等勇营军队遇到的共同难题。哥老会起源于咽噜。咽噜是乾隆年间进入四川的外省移民和本省游民以结拜兄弟方式组成的武装集团。早在乾隆初年,咽噜己经相当活跃。一部分在川陕楚老林地区,从事强买强卖或抢劫活动另一部分则在川江上充当水手和纤夫。当船只上行到达目的地后,这些水手、纤夫就被遣散,滞留在川东衣食无着,只好加入咽噜,从事抢劫活动。由于受到官府的查拿,川江上加入咽噜的穷苦水手和纤夫便沿江而下,来到湖北、湖南、贵州、江西等省。在与沿途各地秘密结社组织接触后,便逐渐演化成哥老会。到同光年间,哥老会己经成为晚清时期与青帮、洪门齐名的三大帮会之一。哥老会的崛起,与湘军的兴衰有着密切关系。
曾国藩初创湘军时,承袭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在兵员的选择上主张不招市民而募山农,“滑弃、游卒及市井无赖,摈弃不用。”岁在湘军营制中也明确规定“凡募勇,取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气者其有市井衙门气者不用。”尽严格的招募制度使初期的湘军拥有严明的军队纪律和较强的战斗力。湘军出省作战后,随着战区扩大、战线拉长,兵员补充难以做到全部来自湖南本省,大量来自四川等沿江省份的游民分子涌入湘军,哥老会势力也乘机渗入军营。诚如王阎运在《湘军志》中所讲“哥老会者,本起四川,游民结为兄弟,约缓急必相助。军兴,而鲍超营中多四川人,相效为之,湘军亦多有。”,湘军悍将、主力之一的鲍超是四川奉节人士,所率霆军多为川籍兵勇,所以哥老会首先在其军中结盟拜会形成势力,并向其它湘军各营蔓延。到攻克天京时,湘军已是军纪废弛、暮气沉沉,内部哥老会日益活跃,闹晌、哗变事件多处发生,让主帅曾国藩感到难以驾驭、不可复用。曾国藩主动提出自削兵权、裁湘留淮,其中有一个原因即为避免军中哥老会遐然生变,引起祸乱、难以收拾。
左宗棠创建楚军时,于兵勇招募上遵循湘军原则“专取朴实”,并且汲取湘军教训,一方面严禁游勇随营,凡招募新勇“必慎简营哨之才,令各就所知展转招致,从不准以无业游手充数,故较之他军尚能得力。”'姿咸丰十一年左宗棠致信曾国藩,在反映鲍超所部霆军军纪涣散、放纵游勇滋扰民间之事后,接着讲“敝军严禁游勇随营,故流弊差少,然以方古人纪律严明者,十不逮一”③语虽谦逊,但对楚军军纪的自负之情溢于言表另一方面查禁哥老会党,“至哥老会一节,最为军营之害。当初新立楚军营制,即悬之戒律,犯者必斩。”'他曾多次颇为自得地说“军兴既久,哥老会匪东南各省遍地皆然。吾于金盆岭练军时即严定立斩之条,盖虑其必有今日。”,尽管左宗棠对哥老会在军营中结伙煽乱的危害认识很早,也有防范措施,但募兵制固有的弊端仍使楚军不可避免地走上和湘军一样的道路,军中哥老会势力日益滋生。左宗棠也承认“盖召募之众,事平遣散,多成游手,聚则为匪,无怪其然也”毯“招募之弊必致如此,非一时所能了也。”二作为楚军发源地的湖南,由于裁撤的湘军兵勇陆续回乡,也将哥老会散播到湖南各地,左宗棠曾极为痛心地说“军兴以来,吾乡招募之多,甲于天下,而游手无业、不文不武之人,即虱其间。苟取衣食。其甚者,始为营棍,继结哥老,至犯法丧命而后止。”有鉴于此,他指示回湘招募勇丁的营官“军兴既久,营伍气习多坏,吾乡较他处稍称朴实,然近日亦多沾染。除犯行军五禁外,哥老尤不可收,名额之外游勇随营尤所宜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