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他们的智力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别,可为什么学习成绩上却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差在自控力上了。
孩子自控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孩子建立适当的规矩。前一节我们说到趁早立规矩,使孩子从小就树立规则意识,这样孩子就会逐步养成很多良好的习惯,一直遵循下去,这会让他(她)受益终身。
在孩子学龄前阶段,一般不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他们总是在随心所欲地生活。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建立规则意识,让他们逐渐明白什么是界限。在家庭教育中,要把握好爱和规矩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家长如果不能尽早地把规则意识有效地传递给孩子,那孩子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没规矩的人。如果规矩立得太晚,孩子的坏习惯都已经养成了,到那个时候再想引导和改变孩子的行为,已经很难。所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的行为有原则。在给孩子立规矩说“不”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站在对立面,给孩子设立很多的条条框框,看似孩子很听话,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了,但其实多半是假象,因为强制的规矩并未内化到孩子心里,孩子之所以听从其实是种“屈服”,一旦失去父母监督,孩子立刻会扔掉那些套在自己身上的“规矩”,自控力全无。
马上要吃饭了,孩子饿了,要吃零食,家长怎么办呢?吃零食对身体不好,也会影响接下来的正餐,断然拒绝吗?孩子肯定不能接受,产生了负面情绪,同样会影响正餐。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个时限,如果5分钟后饭还没好,可以吃一块饼干;如果10分钟后饭还没好,可以再吃一块饼干……
对于孩子的行为或需求,父母不直接否定和阻止,而是给孩子做“参谋”,让孩子认识到,很多事情,不是家长不让他做,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这样就避免了跟孩子起正面冲突,还顺便教会孩子学习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