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效应也被称为信息厌恶,它的名字源于鸵鸟在感觉到威胁时将头埋在沙子中,不过实际情况是,鸵鸟实际上并没有将头埋在沙子中,而是将头平放在地面上保持静止。但是,该想法本身仍然非常重要:当面对令人不快的信息时,我们会隐藏并拒绝直面信息。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实际上,鸵鸟效应使我们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无法做出真正明智的决定,而这两者都可能对医疗保健造成毁灭性后果。
鸵鸟效应最早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中提出的,研究表明,当整个市场表现良好时,投资者比在市场表现不佳时,检查资产组合的频率更高,做过股票的人最有感触,有“鸵鸟心态”的投资者往往在牛市中不敢追涨,在熊市里不敢斩仓止损,股票下跌选择消极懈怠,只会越陷越深,损失更加严重。
的确,没有人会喜欢坏消息,尽管回避可以帮助投资者延迟看到账户蒸发的情绪反应,但问题在于你不能及时做出避免进一步损失的主动决策,到最后不得不面对的是这种无所作为可能会成倍地加剧资产的损失。鸵鸟效应可不仅发生在金融领域,比如考试时,因为某一题太难或卡在某一环节直接弃考,运动员们则会忽略了它们处于低迷状态的警告信号。行为准则贴在墙上,合同条约限制太多,眼不见为净,天塌下来有高个的顶着.....在医学中,鸵鸟效应可能会造成毁灭性后果,因为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忽视不愉快的信息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鸵鸟效应最容易发生在年轻的健康人身上,人们不喜欢去看医生很常见,这往往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担心会发现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结果,人们可能只是因为不想处理任何潜在的坏消息,而错过健康体检或门诊就医。比如胸痛,手脚麻木这种事情,不愿去看医生的理由可能是这点小事不能去麻烦医生或者浪费自己时间。
但是,更深层的理由可能是医生可能会诊断出我们患有心脏病或糖尿病,这两种慢性疾病都极大地改变了当下的生活状态。鸵鸟效应可能对这两种疾病特别显著,这两种疾病都被称为沉默*手:一旦忽视了他们的轻微症状,导致治疗延迟,就会增加死亡率。
每年健康检查总结
但是假设你现在每年到医院做一次健康检查,可能每一个检查都会开启一个未知的疾病大门,乳腺x光检查会诊断出乳腺癌,胸部CT会诊断出肺癌,肠镜检查会诊断出结直肠癌。除了癌症,一个简单的血液测试可以诊断出从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脂血症、肝功能衰竭等疾病。因此,即使一个人感觉非常健康,医生给他做的每一个检查,无论多么常规,都可能因为他可能发现的东西而成为焦虑的来源。事实上,“鸵鸟效应“可能是一些病人拒绝医生诊断某些疾病和异常而做的检查的原因。例如,克莱蒙特麦肯纳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抽血后,15%的大学生拒绝了一项实际上花费10美元的免费疱疹病毒(HSV-2)检测,因为他们被病症介绍的照片”吓到了“,而温和的疱疹病毒(HSV-1)检测放弃者只有5%,这表明信息越让人不舒服,就越容易被搁置。事实上,最常见的理由“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或焦虑”。另一项类似的研究发现,一名被诊断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同事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不太可能接受乳腺癌筛查。而且这名女性乳腺癌的严重程度与同事不愿接受检查直接相关。信息越令人不快,鸵鸟效应就被放大,这一事实应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或许也说明了为什么创新的医疗方法并不总能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必须考虑到心理因素。
从超理性的角度来看,鸵鸟的效果令人困惑,因为尽早获取信息尤其是细节(无论多么不愉快)都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积极主动的对策,并且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这种积极的对策可能是尽快开始化疗,多做运动或服用新药,所有这些都有望在提早开始治疗时带来更多益处。即使被测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早期发现也可以改善预后。即使没有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早期发现也可以进行有前途的临床试验。有讽刺意味的是,拒绝医学检查并不能高枕无忧,反而会增加人们的焦虑感,因为知识可以使我们具有确定性,有把握和方向。如果没有知识的锚定,我们凭空去想象疾病的结局,也许比现实发生的还要糟糕。
医疗保健常常涉及医生与病人之间困难的信息交流沟通:医生可能需要告诉一对准父母,他们即将出生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这种病存活率很低;可能必须告诉一位年轻企业家,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可能必须告诉孩子他患有1型糖尿病,并且将不得不一直监测他的血糖以维持生命。
医学涉及到这些艰难的事实,正面面对很难,回避的确比较容易的。我在写科普文章时,也发现一个现象,大家更倾向了解吃某一种食物或者一个动作能治疗疾病,而认真把疾病细节剖析出来就会无人问津。鸵鸟效应描述了这种现象,不禁让人想到“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净”的自欺欺人的思想。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什么都不是。不管您是否愿意接受这些信息细节,现实将永远不变。正像有一位作家说过”无知是福,但假装的无知却不是” ,装作无知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