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区域,在古代由于所处的区域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农牧业的优良条件,因此成为古代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在历史上,黄河水并非现在混浊,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为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上游植被的破坏,大量泥沙开始随着地表径流汇入黄河干流,使得黄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高,最后成为世界上最“浑浊”的河流,于是得名“黄河”。
在民间,历来有“黄河清、圣人出”以及“黄河变清,必有大灾”的说法。实际上,黄河在历史上有过多次改道,在改道时,大量河水冲破堤坝,湮没了无数村庄和农田,造成了古代和近代黄河流域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危害,所以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着力治理的对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黄河泛滥与当时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有着较多的重叠,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甚发达的当时,人们往往将黄河泛滥或者河水变清与天相等联想起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而已。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越来越重视,其中对黄河流域的治理力度也上升到了空间的高度,黄河水质也由原来的混浊不堪逐渐变得越来越清,现在如果再将这种黄河水变清的现象,与古代“偶尔变清”混为一谈,甚至与“天灾人祸、圣人要出”等再强加联系,就毫无道理了。
经测算,近几百年来,黄河每年的平均输沙量,达到16亿吨之巨,其中大部分被种入渤海,有4亿吨在黄河流域的下游沉积下来,长期以来在下游形成了规模越大的冲积平原,一方面在渤海湾入海口处,堆积的泥沙逐渐向渤海深处推进,陆地面积逐渐加大。另一方面,在泥沙淤积的作用下,下游河道的地势变得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