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一则令人难过的新闻,在大陆有两位青少年,模仿网络上的视频用饮料罐来制作爆米花,结果酿成一死一重伤的悲剧。虽然这类的视频很多,但有媒体臆测青少年是看了某位特定网红的视频,模仿之后才酿祸的。爸爸妈妈不一定看过那制作爆米花的视频,但你可能看过这位网红的其他视频,你也很有可能自己尝试过那位网红在办公室的料理方式。
你可能对这件事情一点都不关心,因为你禁止孩子看网络视频,也不让他看电视。我想多数人都知道,被动看电视对孩子是不好的,但真正能够坚持的人,恐怕也很有限。我也可以很直接地告诉大家,我不会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但我们会设置一些限制,不会让他们想看多少就看多少。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规范孩子哪些可以看,哪些不可以看。
拿捏好你的标准不论你决定要让孩子看电视或是不看电视,你都要有一致的标准,否则是很难让孩子信服的。所谓一致的标准包含了,可以看多久,可以看哪类型的节目等等的。这些都是可以先和孩子达成共识的,你要坚持你的原则,同时间也可以保有一定的弹性。保有弹性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有弹性,才不会让孩子觉得,你怎么说一套、作一套。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规定孩子不能看电视超过30分钟,可是你有时候又会让孩子在家看电视上的电影,这肯定会超过30分钟。你若事先知道这样的事情,就要告诉孩子,今天因为电影很长,所以可以看超过30分钟,若他不想要看,也可以不用看完。
若有可能,你最好陪着孩子一起看针对每一个例外,你要给孩子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这不仅会让孩子觉得你还是有原则的,也不会让孩子抓到把柄,未来会拿这个例外来游说你。
如果你是选择要让孩子看这些视频,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看。这个做法有几个好处:
- 促进亲子关系,孩子会觉得你很在乎他们,聊天的时候,也不会搭不上话
- 若有不当的素材时,你可以实时介入,请孩子不要继续看
- 你可以从视频中找素材,用其中的案例来规范孩子等等的
- 你可以思考为什么孩子会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借机了解孩子的性格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新闻事件,如果女孩的爸爸妈妈有跟着一起看视频,那么他们可能就可以趁早提醒孩子,这样的做法可能是有危险的,若他们想要尝试,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虽然爸爸妈妈提醒了,孩子还是有可能会去作,但至少我们会让他们多想想,或许这多想想,就可以避免憾事的发生。
相较于孩子看的视频,我更受不了的是穿插在当中的广告,我甚至都怀疑,为什么这样的广告可以出现在播放动画片片的时段。我还认真去看了一些相关的规范,发现不同国家的做法差异性很大,有些国家是完全禁止12岁以下儿童的节目穿插广告,有一些则是禁止广告和节目之间是有关联性的。
之前跟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看到一个史莱姆的广告,这个史莱姆居然是呕吐物或是排泄物的意象。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跟呕吐物或是排泄物玩,或许会让孩子觉得很新鲜,但这到底意义何在。我们是否鼓励孩子平时也可以去把玩呕吐物以及排泄物呢?所以,我就很严肃的跟孩子说,不要随便相信电视的广告,因为很多广告都只是为了希望你去买那些东西,其实东西并没有像广告中的那么好。
机会教育,培养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我不排斥让孩子看电视,但我会希望孩子不是很被动的在看,而是需要去思考一些事情。你若有跟孩子一起看电视,你就会知道要怎么善用这些素材来引导孩子思考,像是你可以问孩子,如果他的朋友受伤了,他会像鲁夫一样去拯救吗?如果自己也会有危险,那么他会选择要拯救朋友,还是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想办法拯救朋友。
孩子们看的东西,通常都是有很多的不合理性,这些都是你可以和孩子讨论的。若你越长鼓励孩子去思考,他们未来在看视频的时候,可能就会主动养成思考的习惯,会去思考视频和自己的关系。
除了视频之外,穿插其中的广告,也是很适合拿来训练孩子思考能力的素材,你可以跟孩子讨论,这个广告合不合理。例如广告中,男主角喝了一罐饮料之后,就很有活力你可以带着孩子实际上去买这罐饮料,然后一起喝喝看,看看是不是觉得就很有活力了。若你更有心机一点,还可以用盲测的方式,准备两款饮料,请孩子比较哪一款喝了之后,感觉是比较有活力的!
若你可以利用看视频,来训练孩子的思考能力,那真的是太值得了。毕竟,我们没办法永远陪着孩子一起看视频,我们必须让他们有能力可以区分,哪些内容是值得他参考的,哪些又是无稽之谈。一些好的视频,也可能有错误的讯息,看起来没意义的视频,也可能会对孩子的人生有所启发。若孩子懂得从中获取对自己重要的讯息,那就太值得了,假设你禁止孩子看视频,那就是剥夺了孩子从这些素材中成长的机会,大家可以审慎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