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猛,迅速,气势强劲,14岁的邵帅把刀往头顶上方抛,翻一个轻盈的360度跟头,起身站直的时候,接住下落的刀柄,这是她最喜欢的动作。
在比赛开始前,她紧张地寻找教练的眼睛,获得几分安全感后,用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规定动作。8月,在山东省第25届运动会中,邵帅获得了刀术亚军。
大开大合,雄健有力,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而第一次舞刀的邵帅,只是一个小学生。
胶东湾畔,“中国武术之乡”莱州,一个普通的村庄:大李家村,像邵帅这样的习武者有近万人。“武校是培养痞子的地方,好学生没有上武校的。”偏见背后,三十年的晨昏日暮,汗水在这里生根。
从中国武术“散打王中王”柳海龙,到亚运会空手道冠军冯兰兰;从中国第一个世界级综合格斗赛事中量级冠军、金腰带运动员王赛,到6夺全国冠军、4次世界摘金的国家队女子散打运动员刘玲玲。莱州中华武校留下了他们最初成长的足迹。
不止如此。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瞬间屹立的“人体鸟巢”,到2022年冬奥会梦幻灵动的《立春》;从美国到西班牙,从加拿大到南非,莱州中华武校在9个国家办起了11所分校。
中华武术像一朵生命力不绝的蒲公英,从胶东湾出发,散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莱州中华武校的日常训练。受访者供图
习武的女孩
邵帅第八个出场,在她前面的选手表现得似乎都超出意料,她有点担心自己。上台后,内心默默数好1、2、3,她开始舞出国际第一套刀术,有一瞬间刀不小心碰到了衣角,她险些站不稳。“这是打的最烂的一次。”
一年级学习蹲马步、冲拳,二年级学连环拳,三年级学国际第一套武术套路,四年级打比赛。邵帅在第一次比赛就拿到了最好的成绩,11岁时获得山东省锦标赛武术套路第一名。
时间拨回2015年,不到7岁的邵帅和家人一同收看春晚,当主持人说,“下面有请莱州中华武校表演”,她当即跟父母说,“我要到中华武校学武。”
刚进武校时,她从蹲马步、压腿等各种基本功开始学。跟邵帅同龄的孩子有10多个,他们夏天5点半起床,冬天6点起床,450米的操场跑8圈完成晨练,不时组织海边拉练。学校采用半军事化管理,无论是列队走路,还是就餐铺床都很严格,“每天早上必须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7岁的邵帅,每天早上“睡不醒”,她要学着自己扎头发,自己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再长大一些,遇到生理周期,只能坐着休息,或者降低训练强度。
刚开始,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她会哭,会想家。父母每两个星期来看她一次,第一年的时候她都在哭,父母的安慰是:“没事儿,你自己选的路自己走啊。”
武校的生活相对简单,她慢慢适应了每日学习,训练,比赛,拿奖。曾经胳膊骨折过,腿拉伤过,但一想到比赛就会充满动力,“又可以继续坚持一会儿。”每次挑战一个难度动作,刚开始都害怕,害怕跌倒,害怕做不到,同学们也会互相打气,“就这么一下就过去了,然后就敢练。”
最近,对她来说,想要征服的高峰是,四步起跳,空中击拍脚,旋转540度。她还做不到,离540度还差一点。
摔了,站起来,继续,从360度逐步向540度靠近。
教练在指导邵帅训练。受访者供图
创校之初
30年前,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生李明治,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回到远离县城的偏僻村庄,莱州市沙河镇大李家村。
这一决定在大李家村炸开了锅,亲戚朋友不理解,“花了那么多钱到北京读书,毕业后不在城里找一份安稳工作,居然又回到老家这个穷地方?”
莱州是有名的武术之乡。李明治7岁时就跟村里的老拳师习武,传统拳、少林拳、武当拳一个不落,凭借着扎实的武术功底,李明治进了山东省武术队,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练习散打。1992年,毕业时,他已经是武术七段的“武林高手”。
李明治想在家乡办一个武校。他邀约了三五个一起长大的兄弟,准备干一番事业,开始在村里寻找合适的场地,把目标对准一所废弃的小学。
在那里,30多间废弃的教室,诞生了莱州中华武校的雏形。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莱州中华武校教学楼初建时同学们在楼前训练。受访者供图
李明治说,办武校的初衷,是想让农村孩子多条出路,“即使文化课差一些,也能通过练武考上大学。”
场地有了,没有师资,李明治就请北京体育大学的师兄弟轮流来担任教练。一时间,在胶东半岛,一个不起眼的村庄,汇聚了国内顶尖院校的年轻人。
李瑞乐是李明治找来的兄弟之一,当年他在一家乡镇企业工作,工资300元。而在武校能拿到多少收入是一个未知数。
决定加入后,他们一起开着拖拉机,四处寻找合适的木材,锯木头,做宿舍里大通铺的床板。再拿着1米多宽的红纸,请了村里的文化人用毛笔写上招生告示,计划1992年7月20日正式开班。
然后他们每天两组人,带着告示,骑着自行车,往返各个村庄宣传。最远的地方,去了30公里开外。
但告示上,只有地址,没有联系电话,究竟能有多少个人来,无法预估。
1992年7月20日,开班当天,李瑞乐5点多就起床到学校做准备。当天,一共来了30多个学生,臧华是其中之一。他印象里,学校门口一片泥土路,两边都很荒凉。初中毕业的他,16岁,是学生中年龄偏大的,他们30多个人分为两队,学习散打和武术套路,文化课则到隔壁镇的职业高中上。
对这班孩子来说,那个暑假十分新鲜。他们第一次接触散打的全套护具,臧华分不清护胸、护头、护裆,把护裆戴到头上,引来一片欢笑,大家在嬉闹中戴上拳套,互相追逐对抗。
一个短暂顺遂的暑假过后,学生们纷纷回到原来的学校,最少的时候,莱州中华武校只有5个学生,少于7个教职工。一同入伙的几个兄弟纷纷退出,只剩李明治和李瑞乐继续坚守。
李明治借来面包车,亲自带着学生,在各村街头巷尾表演武术,进行招生宣传,就这样,10月份又招来了30多个高年级的学生。
以初中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为主要目标之后,招生没有那么艰难了,第二年莱州中华武校招来了两个班80名左右的学生,全校加起来一共100多名学生。校舍不够用了,李明治的父亲拿出积蓄在村南买了一块荒地,盖了两排平房。
建校第二年,莱州中华武校首次组队参加烟台市武术比赛,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当年一个散打优秀的同学,被校长送到了北京武警体工总队,一时间成为众人羡慕的偶像,臧华暗暗下决心,“好好练,练好以后进专业队。”
作为第一批学员,毕业后,臧华被分配到了毛巾厂保卫科,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算是一份稳定的工作。“那时候根本也不知道练武术要干嘛,没想到还可以通过武术考大学。”臧华一直和李明治校长保持联系,工作两三年后,他开始准备考大学。
创校头几年,李明治主抓武术课,并逐渐配齐了文化课教师,学校开始实行文武双修,逐步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