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是人性的必然。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趋利避害的,对美好的事物向往,对不好的事物会排斥和避开。
感情中,我们对另一半的改变,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投射,是将自己心中向往的择偶模板,不自觉投射到对方身上。
但同时,我们却不愿意做出改变,这也是人性的结果,因为自我服务偏见,会本能从好的方面看待自己,将错误推给对方。
所以,于其说我们爱对方,不如说我们爱的是对我们有利的,能够为我服务的理想伴侣人设。
一、为什么我们总想改变对方?自己却不改变?1、先说说,为什么我们总想改变伴侣?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自我投射”,“把自己的情感、意志投射到对方身上,认为对方也是这样的。”
自我投射又分为情感投射和愿望投射。情感投射“即认为别人与自己的好恶相同,对别人进行自我同化”。
比如,对方明明喜欢吃苹果,你喜欢吃梨,你也会觉得对方应该喜欢吃梨,并且送给对方梨吃。
这种潜移默化的硬输出,就是一种情感投射下的改变对方。
愿望投射“即认为他人也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把希望当成现实。”
比如,你喜欢勤快干净的男生,就会在相处中督促对方做饭做家务,希望他能变成你理想中的伴侣模样。
这时,你就是把自己的愿望当成了你们的愿望,把对你有利的当成了对你们感情有利的。
2、再来说说,为什么我们想改变对方,自己却不愿意改变?
这本质上是人性中维护自尊、维护自我形象的需求。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服务偏差”,又称为自利性偏差、归因偏见,是“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容易陷入一种思维盲区,就是当感情出现问题,我们会本能的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却认为对方的错误是无可指摘的,是需要改变的。
这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潜意识的偏心”,两个人一旦有分歧发生,潜意识就会跳出来告诉自己“我没错,是他的问题”。
这里又延伸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人性心理——“虚假普遍性效应”,“是指在思想、观念上,人们总是过分高估他人对自己思想、观点的赞同和支持。”
二、改变伴侣背后更深层的动机是什么?1、关系里的控制。
一段关系里,每个人都想占据主导权,占据上峰。
而想要改变对方,从更深层的心理动机分析,不过是想要控制对方,让他听你的、顺从你。
2、认知的局限。
你无法全面的看待自己,看待对方,看待你们这段关系,不是高估自己,就是低估对方。
说到底,这是一种认知的局限。比如,吵架的时候,对方跟你吼,就盲目归结为他情绪不稳定。
但客观来看,也许你的某句话说的很伤人,从而挑起了他的负面情绪。
3、全能型自恋。
婴儿早期会有全能自恋心理,觉得“我无所不能,世界都要围着我转。”
然而,很多成年人心理上没断奶,还有“巨婴心理”,在感情中,希望伴侣能够无条件包容自己,即使自己犯错也能被理解。
三、如何改变这种心态和想法?1、分清自我投射和客观事实。
放弃“以己度人”,你喜欢的不是他喜欢的,你觉得对关系好的,在对方眼里可能只是控制和施压。
所以,停止投射愿望在对方身上,想要让一段关系变得更好,不妨直接坦诚的沟通,让彼此都说出内心的需求和想法。
在事实中寻找答案,找到彼此都能接受,又真正对感情有益的相处方式。
2、承认自身的局限性。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想要客观的看待你和伴侣,就应该减少自我服务偏差的认知局限。
那么,具体如何来做呢?心理学家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他认为:
“主体我是自动的自我,可以自由决定;客体我是制约主我决定的部分,由观察者和社会环境组成。”
那么,这时,我们要做的是,将主体我和客体我剥离。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也就是换位思考,才能看清真相。
比如,两个人吵架,他发脾气,那不妨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你说的话,是否伤了他的自尊,激发起他的负面情绪?
3、改变自己,做好榜样模板。
直接去改变别人太难,唯有改变自己,才是经营关系的根本。
首先,当你变得更好,你的伴侣也会受到影响,让你无形中成为他的伴侣榜样。
当你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应该做的是先给,这样他才知道你要的什么。
其次,让人痛苦的往往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看待事物的角度。
比如,他不爱干家务,但忠诚、有责任心,那么,他的优势弥补了他的劣势,这就是知足常乐。
4、放下比较心,认可对方的优点。
放下比较心,不再用身边人的例子或者好伴侣标签,来要求对方,因为他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你虚拟的人设。
长久的关系,一定是相互的接纳和认可,彼此的包容和理解。而适当的肯定,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对方反而主动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最后,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 · 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分享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