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菌制剂不管是液体发酵还是固体发酵,菌种基本上都脱离不了芽孢杆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这些菌种作用于有机物的分解时必须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如果用菌量过大特别是遇上阴雨天,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特别是底部缺氧尤为严重,在缺氧的环境下鱼虾和其它水生生物的活动量会加大,容易造成底部水体浑浊,严重时则会出现鱼虾游塘。
4.养殖密度大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如果放养密度过大,投料造成的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积累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到了养殖的中后期以后出现水体分层较多,往往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5.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通常我们使用的消毒药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例如常规的消毒药物如甲醛,氯制剂,溴制剂。溴氯制剂分子量比较小的消毒剂刺激性都比较大,而像聚维酮碘、双链季铵盐及部分的碘制剂分子量都比较大,属于比较温和的消毒药物。
由于消毒药物的刺激性会使得鱼虾和其它水生生物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量加大,另外,消毒药物也能抑制菌类的代谢繁殖等,同时藻类特别是偏老化的藻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鱼虾的消毒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上必须要严格控制,使鱼虾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6.池塘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不同,水体出现分层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通常以蓝藻为优势种特别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蓝纤维藻的水体特别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这与蓝藻的生活特性有关。通常有了蓝藻为优势种群的池塘,在同样的放养密度下,鱼虾的生长速度都比较慢,且中后期增氧机底下或多或少都有死鱼死虾。
7.养殖水体出现分层现象对鱼虾造成的影响
从物理方面考虑,分层的水体溶解氧也会出现分层,表层溶解氧比较高,但底层的溶解氧非常缺乏。底部还原性很强,在这种还原性的厌氧环境下,厌氧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 而鱼虾的体质却不断下降。对氮循环的影响很大。在还原性厌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足够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价位的氨或铵很难被氧化为高价位的硝酸盐供藻类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