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安徽合肥人。
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的进士,28岁入仕,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了。
先来说说包拯的两个著名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
包拯在民间留下的最流行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所以被称为“包黑子”。
但事实上,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
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包拯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问题。
好,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是不是?
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
“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
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
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从这幅画上看,包拯不仅不黑,长得还挺白。关键是,他的额头也没有一个传说中的“月牙”。
关于包拯额头的“月牙”,民间有不少传说,有说这是包拯幼儿时被马蹄踩过留下的痕迹——试问,被马蹄踩脑门而不死,世间除了葫芦娃又有谁能做到?
所以,无论“黑”还是“月牙”,都不是包拯的真实形象。但问题是,这两个要素是从什么时候被加到包拯身上的呢?
归根结底,还是民间的传说、文学,再加上戏曲的功劳。
在包拯去世之后没多久,民间就开始流传他的各种故事。故事里的包拯铁面无私,不苟言笑,故《宋史·包拯传》里有“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这句话,意思是“如果包拯笑一笑,黄河的水都会变清。”还有一句话是“‘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指包拯铁面无私。
可能是顺着这两句话,民间的传说和故事开始慢慢发挥,包拯的“黑脸不笑”慢慢变成了“肤色变黑”,而“阎罗包老”成了包拯白天判人间案,晚上去阴曹判阎罗案,那个“月牙”成了他往来人间和阴曹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