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在经历了多年探索以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作体系,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标、主体与环境作为其中的重要维度,对思政工作的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通过对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针对其影响机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主体、目标以及环境三重维度,实现教学工作吸引力的提升,改善教学质量。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需要应对西方国家的长期挑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主体吸引力不足,成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下,学生所接触的事物更为复杂,各种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以及学说等进入到人们视野,使学生思想受到较大的冲击。如果不能对现有的教育主体进行完善,做到与时俱进,将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不断扩大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等,都需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自身的带头示范作用,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改善提供可靠保障。这就需要在进行主体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师德建设,通过高尚的师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影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目标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后,受教育者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实践等方面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塑造更为优良的人格,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同时对行为实践进行引导,完成最终的实践任务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标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只有形成明确性、方向性、具体化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引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同样会对教学工作的内容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断提升目标的内涵,加强学生思想素质的考察,保证目标的内容能够对学生广泛接受,保障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指的是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人们所接触到的会对自身思想品德形成以及具体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外部条件总和,主要内容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精神环境三方面。在这些思想政治环境中,社会环境作为核心内容,对教学工作产生的作用更为明显,其自身也更为复杂,体现出了系统性、开放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在这种复杂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品德与活动因素受到了影响,影响方式也更加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其摆脱了以往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在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状态。
基于“主体-目标-环境”三重维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完善措施
第一,重视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主体,只有提升主体的职业素养,培育良好的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改善。
一是遵循人际吸引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遵循人际吸引规律,改善教学质量。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新颖的讲授方式,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翻转课堂,自媒体工具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爱好,以此为参考,形成相应的上课方式。其次,教育主体应该保证自身口齿流利,讲课声音洪亮有底气,同时富有磁性,为学生提供一种听觉上的享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后,教育主体需要对自身的心理年龄进行调整,消除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代沟,为交流沟通提供便利的条件。只有教育主体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之后,指导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工作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在人际吸引规律要求下,教育主体应该保持良好的形象气质,注重仪表,做到稳重端庄、谈吐高雅,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
二是培育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想要更好地进行相关理论的传达,不仅需要依靠真理的力量,同时还需要发挥出人格的力量,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应该培育良好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构建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因素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人格特征,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严重的阻碍,甚至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这就需要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提升人格魅力,从气质、性格、道德品质与能力等方面,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威信,获得学生的认可。而在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格魅力的过程中,需要在强化内功修炼的同时,借助外力进行锤炼。教育主体需要在学习中实现人格修养的提升,对人格魅力进行完善,在实践环境中进行锤炼展示,最终实现人格魅力的升华。
第二,明确教育目标。为更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要明确教育目标,按照完整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确定性原则以及层次性原则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明确化、社会化,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改善。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化。在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指导下,能够实现学生认同感的增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自身的具体目标,构建层次性、体系化的教学工作,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其次,在进行教育目标制定的时候,需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定量化,实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让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现实效果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而根据教学效果,对相关内容与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特别是在目标定量化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避免目标过于抽象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将课程时间、学生参与度、课堂讨论次数以及社会实践次数等指标进行良好,采用明确化的目标进行呈现,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保障定量指标符合自身的教学要求。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生活化。作为社会上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确的时候,应该做到生活化,利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对教育目标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思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需要从自身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基础,将各种长远目标进行细化,分为短期目标与具体目标,让这些短期目标能够在生活中实现。而在进行长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时候,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三,优化教育环境。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对校园文化环境与外在环境进行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是优化校园外在环境。校园外在环境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要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教育质量。首先,需要将社会的参与功能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借助出版、宣传、新闻、理论等手段,进行主旋律的弘扬,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应该重点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文化服务与产品。其次,构建良好的舆论导向与社会风气,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环境的影响能够借助社会风气与舆论产生作用,通过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为各项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特别是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以后,为社会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提供可靠保障,保障社会风气的清正,构建良好的校园外在环境。
二是创新校园文化环境。在互联网时代,校园处于一个相对固定又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创新,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首先,需要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进行完善,对教师的风范、校风建设、治学精神与创造精神进行优化,实现学校育人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升。在进行教风与校风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先进文化思想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构建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其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内部,应该积极营造一种勇攀高峰、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形成完善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形成内在的压力与动力,让广大师生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营造积极进取的环境。最后,强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环境、教学手段以及活动场所进行优化,满足思想中恒指教育工作的要求。在进行校园环境优化的时候,需要进行有目的的美化,在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基础上,开展更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是完善媒介虚拟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对媒介虚拟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完善高校媒介环境,通过借助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校内广播电视等工具,对校园的内部信息进行创新,发挥出其在舆论引导以及监督工作中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媒介能够创造良好的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校风学风。其次,净化校园虚拟环境。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外延更为明显,虚拟环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与内容,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同样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发挥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借助网络技术,开展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改善,掌握虚拟环境的主动权,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王永乐、陈丹,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百年党建引领社会实践的逻辑理路和价值意蕴研究》(编号:MKS21110)研究成果。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