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当地吃黑鱼吗?在我的家乡这边,过去就很少有人吃黑鱼,如果在野外捕捞到黑鱼了,一般都是把它放生了。
小时候不懂,当时家乡的黑鱼也确实多,在一些河流、水库里面就常垂钓和捕捞到。但是大人却告诉我们这种鱼不能吃。小孩子不懂,遇到问题也喜欢刨根问底,大人就会告诉我们说:
黑鱼是一种“孝鱼”,它们常常对地出现,如果一条被抓了,另外一条就失去了伴侣,同时它们的宝宝就会因为没有父母的保护,而被其他的鱼类捕食掉。
而对黑鱼有所了解的都知道,黑鱼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鱼类,并且它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一般都是捕食其他的鱼类为生,为何这样凶猛的鱼类会被称为“孝鱼”?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黑鱼是一种怎样的鱼类?黑鱼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在南方很多地方也叫它乌鱼、蛇头鱼、财鱼、乌棒等,而它的学名叫乌鳢。这是在水产市场较为常见的一种淡水鱼,在南方很多地方就常用它来做水煮鱼吃,可以说黑鱼是做酸菜鱼最佳的鱼类了。
黑鱼其实长得有点吓人,并且还是非常凶猛的,从它“蛇鱼”的俗称就看得出来。这种鱼全身无鳞,而头部特别像蛇,在民间甚至有人说黑鱼是蛇进化出来的,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但是蛇鱼很凶猛,生存能力强这个是事实,它可以说是仅次于鱤鱼的一种肉食性鱼类了。鱤鱼在水中也被称之为“水老虎”,专门捕食各种鱼类。而黑鱼行动敏捷,嘴巴里都是锋利的牙齿,也喜欢捕食各种鱼类。
如果是鱼塘里面有几条黑鱼,时间长了它们会把里面比它小的鱼类全部捕食掉。也因为这个原因,渔民最怕的就是鱼塘里面混入黑鱼了,那样养的鱼只会越来越少。
不过在民间,好多地方都是不吃黑鱼的,尤其是在以前,如果在河边见到黑鱼了,还会特意放它们一条生路。至于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在民间把黑鱼称之为“孝鱼”。
民间关于黑鱼“以身报母”传说说起黑鱼,在农村的一些老人应该都知道黑鱼“以身报母”的传说。也因为这个传说,它就有了“孝鱼”的美称,并且在有些地方还有父母60岁以后大寿了,都要特意购买一条黑鱼送给父母。
这样不仅能表达孝心,同时还因为黑鱼刺少肉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比较黑鱼自古就是“鱼中珍品”,它是非常滋补的一种淡水鱼,送老人吃特别合适。
而关于黑鱼会被称之为孝鱼,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在产卵、生意以后爸妈有护巢的习性。黑鱼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尤其是在繁殖的季节。当鱼妈妈产卵了以后,鱼爸爸还会紧紧跟随,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鱼宝宝不被吃掉。
当孵化出来以后,黑鱼爸爸和妈妈也不会对自己的宝宝不管不顾,依然还会在身边保护它们。而在民间的说法是黑鱼妈妈在生下孩子以后,会有短暂的失明,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就看不到了。这样黑鱼就不能捕食了,然后就会被饿得很瘦,如果时间长了还不能捕食,就会被活活饿死。
而黑鱼宝宝知道了妈妈的这个缺点,就会在稍微长大了一点后,自动游到妈妈的嘴巴里,这样就被妈妈吃掉,以此来充饥,从而度过这段危险期。于是在民间就把这个称之为“以身报母”,于是就有了“孝鱼”一说。
黑鱼“以身报母”有科学依据吗?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黑鱼以身报母是没有依据的。
首先,黑鱼在生下鱼宝宝以后,并不会出现失明的情况。黑鱼是一种凶猛的鱼类,它们的产卵量高,可是成功孵化率却不高。往往一次产卵数万粒,而能成功孵化出来的也就是二三十条而已。
产的卵一般要4-5天才会孵化出来,在这个期间黑鱼都要不离不弃的守护,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鱼卵不被其他的鱼类吃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黑鱼孵化期间不能像平时一样大量的捕食,所以个头会偏瘦。
其次,黑鱼到父母的嘴巴里,实际是一种本能保护。黑鱼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就有了护巢、护子的习性。当它们的宝宝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会主动游到父母的身边。
而鱼爸爸和妈妈还会主动张开嘴巴,它们就会游进去,之后等到危险解除了就会张开嘴巴,然后把小鱼释放出来,所以这其实是黑鱼妈妈一种本能保护孩子的行为。
古人虽然发现了黑鱼有护巢、护子的习性,但只是看到黑鱼宝宝会游进父母的嘴巴,却没有看到它还会游出来,所以就把它认为是“以身报母”,这是一种很孝顺的行为,于是给它冠上了“孝鱼”的称号。
当然了,有些黑鱼妈妈也可能会吃掉自己的宝宝。毕竟黑鱼是一种生性凶猛的鱼类,它们的食量还很大,如果在食物短缺的时候,甚至它们还会攻击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