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书免费(如何阅读一本书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来源:原点资讯(m.360kss.com)时间:2022-10-27 15:14:28作者:YD166手机阅读>>

为什么要高效阅读一本书

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已经离开了学校,但仍然想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成年人。

在日本,就有做过调查。专家们发现,那些保持持续阅读的职场人士,他们的年收入,远远高于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如果你想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就得通过不断的读书和学习来武装自己。

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ž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是每天都阅读的,一个都没有。芒格本人一生也是酷爱读书,被称之为“行走的图书馆”。

他头脑清晰、思维敏捷,90多岁了,还和巴菲特一起面对3万观众,谈笑风生的开了6个多小时的*大会。这跟他长期阅读也是分不开的。因为,根据科学研究,人的心智,或者说思考能力,和咱们肌肉一样,如果不经常运用,就会萎缩。而读书,正是防止心智萎缩、延缓衰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所以,读书无论是提高你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还是保持你心智和生理上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咱们要持续读书,终身学习。

不过事实上,大多数普通人是很难做到坚持阅读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66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人的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

那这是关于国人阅读的数量的情况,再来看看阅读的质量是怎样的?著名作家郝明义先生,也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翻译者,他就指出:当今信息时代的快餐式的、碎片化的阅读,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阅读质量。缺乏深度阅读,会让人逐渐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咱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常常跟我诉苦,抱怨他们在读书时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别人读书读得又快又多,但自己是又慢又少,特别焦虑;有的人在面对厚厚的一本书的时候,根本打不开,甚至干脆就放弃了;有的人家里囤了一堆书,却从没有看完过,心里很内疚;还有的人看完了书,要么压根没看懂,要么很快就忘了,满满的挫败感。

读书太慢的焦虑感,面对一本厚书的恐惧感,书看不完的负罪感,读不懂、没记住的挫败感,像四座大山一样,挡在很多人面前。

其实,问题还不止这些。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书太多,不知道怎么选书;读书类型单一、不知道如何拓宽阅读的范围;工作生活太忙,没有时间读书;书读得一知半解,不够深、不够透;读了不少书,却没啥长进;读的书太散,没办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一系列的问题。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压力山大?当然,阅读的道路上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也正是咱们开这门课的意义所在。

在接下来的课程里,我会分别从阅读的认知、方法、技巧等方面,和你分享如何更好的、更高效的阅读一本书,帮你清除阅读道路上的障碍,让你的阅读之路更加通畅。

首先,我会帮你建立阅读一本书的正确认识,破除现代人读书的误区,用良好的心态开启阅读之旅。

其次,我会帮你做好读书的时间管理,科学地选择一本好书,梳理出阅读的正确姿势。

接着,我会教你如何快速地打开一本厚书,如何高效的阅读不同的书,如何提升你的阅读能力,分别在阅读的速度、广度、深度给你一些帮助。

然后,我还会重点聊聊如何在读完书后学以致用,搭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并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最后,我会教你一种更高阶的“输出式学习”,通过我自己研究出的一门特别的“讲书”心法,把个体阅读变成群体阅读,构建个人品牌,更好的帮助你输出与成长,还能把读过的书变成钱。

当然,这里要说明下,咱们的课程里所谈到的书籍的范围,主要也是专注在个人的学习成长领域,例如一些文学、艺术类书籍虽有涉猎,但并不是咱们要重点讨论的。

好了,如果你想要提升自我,但是暂时在阅读道路上遇到一些障碍,不要着急,我会带着你一起打怪升级,走进高效阅读的世界。

咱们下一节课再见。

P2 破除你的阅读误区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破除你的阅读误区。

上节课,你已经知道了阅读的重要性,也谈到了阅读路上有很多障碍,那这节课首先来帮你打破一些对阅读的错误认知,让你不再那么焦虑。

我在书店工作的时候,每天要面对几万册书。我算了一下,就算我可以一天看一本书,活到100岁,也不可能全部看完。这样说来,我是不是应该很焦虑?而且,还经常有读者跑来跟我交流一些书籍,很多时候,我根本都无法回应,甚至连书名都没有听过。你看,我是不是应该更焦虑了?

还有更扎心的。在我朋友圈里,有很多很厉害的阅读牛人,他们一年可以读上一、两百本书,还能不断输出好的文章,通过读书提升自我。无论从阅读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直接碾压了咱们这帮普通人,真的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自从几年前,知识付费产业的兴起,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关于读书的视频、音频、课程。你原本以为看了、听了就能解决“知识焦虑”,让自己越来越好,结果发现内容太多,屯了很多课,学不完,反而变得更加焦虑了。

那我首先就来帮你破除第一个阅读的误区。

问你一个问题:读书是不是越多越好?

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能写出一本书的人应该都挺厉害的,我看他的书应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有人会说:“书本里的道理绝对没错,不然它怎么能出版呢?”,还有人会说“读书嘛,当然是多多益善啦。读得多肯定比读得少要好。”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真的所有的书都值得去读呢?书里讲的都一定是对的?读书真的是越多越好吗?答案是:NO。作为一个曾经的混迹图书行业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书。

有位复旦大学的教授就说过,现在市面上99%的书籍都不会“存活”超过20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书的价值都不大,没有生命力。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对于你而言,在读书上投入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你好不容易花时间读完了一本书,发现是一本烂书,那也就意味着你错过了阅读一本好书的机会。选择对一本好书去读,远比读一百本烂书要好。

所以,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选择什么书去读,比读多少书更重要。那该怎么选书呢,总体的思路是选择经典的、适合自己的书,具体的方法,会在后面的课程中介绍。

再来问你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读书破万卷”?

咱们小时候以为,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是形容一个人阅读量大。其实不然,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是把文字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把竹简穿起来,卷成一卷,这就是一卷书。

一卷竹简上写不了多少字。算下来,“万卷书”的信息量也并不是很多,充其量跟咱们普通人学习到高中的阅读量是差不多的。所以,这是咱们对“读万卷书”的一个误解。

事实上,咱们现代人的每天接触到信息量是非常大,已经是莎士比亚时代的人的100倍了。就算是智商超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穿越到现代,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领域的知识。

那么,“读书破万卷”究竟讲的是什么呢?这个词的关键不在“万卷”上,而在“破”这个字上。还有一句成语叫“韦编三绝”,讲的是古人在看书时,反反复复的翻看竹简,结果把穿竹简的牛皮绳弄断了好多次。

你看,其实,古人讲的是要把一本书读透,要精读深读,然后学以致用。就像宋朝开国宰相赵普那样,做到“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咱们应该推崇的是,遇到一本好书,就要去精读。

再来问你第三个问题:你和书籍的关系是什么?

我听过很多答案,有的人说,书是我的老师、书是我的好朋友。这些也不能算错,但是我想换一个角度提醒你,重新审视你和书的关系。书也可以是你的奴仆,而你是书的主人。

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啊。其实仔细一想,也很好理解。你离开学校后,再去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再是为了通过考试、考取证书了,对吧?这时候去读书,更要看重的是从书本里提炼知识,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对于读书这件事,要转变一下咱们的思维。读书的心态应该是,化被动为主动,书只是工具,书里的知识应该是为我所用的,读什么、读多少什么时间、怎么读,都由你自己说了算。这样一来,你就掌控了读书的一切,你就是书籍的主人。

好的,说到这里啊,你已经明白了,咱们读书时不需要贪多、贪快,也不需要跟别人比。那你现在是不是感觉也没有那么焦虑了。

不过,你心里恐怕还是会有些疑问:我读书时,还是会遇到读不进、读不完、读不懂的问题,那该怎么办?

让咱们还是回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咱们为什么要读书?上节课,咱们说了读书可以让咱们保持竞争力,让咱们不要过快的衰老,这些似乎功利性有点强。事实上,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探索欲是人的本能,从书里获取知识本来就是一件门槛很低、也很有价值的事情。

咱们看到小孩子刚出生时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了解去尝试。他们长大点,会说话了,最常问的就是“为什么”。这些答案都可以从书里面找到。

咱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走出学校的成年人,读书要学会享受读书的乐趣,选择你感兴趣、对你有帮助的书,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阅读,不要带着阅读的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这是开始阅读的最重要的第一步。

再回到“读不进、读不完、读不懂”的问题,别着急,我在后面的课程里都会教给你具体的方法。在这里,我想抛出一个核心的理念:一本书,你不需要完全看完,也不需要完全看懂。我知道这么讲,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咱们这门课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在于收获价值,无论是增长见识,还是丰盈了精神世界,只要有收获,就是值得的。你千万不要为了读完一本书而读书,不要本末倒置。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啥都没记住,没啥长进,这才是罪过。

你也不需要因为暂时看不懂一本书,就去死磕,有可能是当下你的能力还不足。著名诗人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你没有听错,是“不求甚解”。所以,有时候,适当的放过自己,也放过书吧,有可能你只是暂时和这本书没有“缘分”而已。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已经开始走出了阅读的误区,明白了读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需要太焦虑。接下来,新的问题又来了,虽然你不焦虑,但市面上的书实在太多了,究竟该怎么选择一本值得读的好书呢?咱们下一节课再讲。

P3 如何选一本值得读的书?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选择一本值得读的书。

网上曾经流传这么一句话:“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是一生的高贵。”我对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有一些看法的。很多人以为读书的成本,就是买一本书的价格,其实不对。读书的最大成本,是你付出的阅读时间。

你仔细想一想啊,如果你花了一礼拜时间读了一本烂书,一本对你没有价值的书,被浪费掉的时间成本,是远远大于你购买这本书所花的钱的。所以说,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和读书的精力,你非常有必要学会如何选到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然而,这个世界上的书实在太多了,仅仅是我国一年新出版的书籍就多达40多万种。书海浩瀚,要在这么多书里面挑选,无疑是大海捞针,那你该怎么做呢?

咱们可以先做一个排除法,知道哪些书是不值得读的。

有些书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它在夸大其词、哗众取宠,像《30秒看穿人心》,《5分钟学会演讲》等等;有些书是典型的心灵鸡汤、成功学;还有一些书是拼凑了某个领域二手、甚至三手的信息,断章取义、粗制滥造,经不起推敲。阅读这些没啥营养的书,就是在浪费时间,更严重的可能还会误导人。

排除了一些不值得读的书,在选书时,你还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一个是选择经典的书籍,一个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什么是经典的书籍呢?就是那些日久弥新,经过岁月的考验,沉淀下来的好书,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论语》,《道德经》这类都算是。我甚至听过一位著名的投资人,也是一位书迷,他的一个说法,他说自己从来不读还在世(活着)的人写的书。当然,这种看法似乎有点极端,但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告诉咱们,时间是检验好书的一个重要标准。

选书的第二个原则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咱们上节课就说过,书是为咱们个人服务的。网络上是有很多“人生必读100本书”之类的书单。但是,我不太建议照着书单去读。事实上,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你应该挑到一本最适合自己当下的书去读。

接下来,就给你介绍五种途径去选书。

第一个途径,通过关注作者找书。

读书,就是读人。一本书里,作者的思想精髓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你应该去选择这棵大树根部的书籍,也就是这个领域创始人或他最重要的2、3个弟子的著作,这才是最正宗、最核心的部分。

对于职场人士需要的致用类书籍(也就是那些提供方法论,教人如何改变提升的书),建议你尽量选择这个领域里最权威、最顶尖的作者的著作。比如说,这个作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或者作者本人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你要学,就跟最牛的人学习。

优秀的作者往往是书籍品质的保证,你也可以一直关注同一位作者,去读他的相关作品。比如,你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后,觉得不错,发现作者彼得·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大师”,这样你可以再去看他的《管理的实践》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第二个途径,通过关注知名出版社找书

好的出版社和策划品牌,都会对自己的旗下的书籍做严格的筛选与品质控制,这意味着他们出版的书是有品质保障的,这跟你买家用电器,会选择知名品牌是一个道理。

从2013年起,中国图书评论协会每年都会推出25-50本官方推荐好书。在相关类别下,优秀的出版社和策划品牌出版的书籍占了上榜书籍的大半江山,所以值得信赖。

下面我列举一些好的出版社,供你选书时参考。

关于文学艺术经典,我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作家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等。

在外国文学经典类别里,我推荐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新星出版社等等。

在商业财经管理类别里,我推荐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等。

在绘本少儿类别里,我推荐21世纪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未来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接力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少儿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等等。

除了出版社,还有一类是出版公司,它们自己没有“书号”,但是是和一些出版社进行合作,也策划了很多优秀的出版品牌:比如:湛庐文化、黑天鹅、铁葫芦、后浪等等,也是很值得推荐的。

第三个途径,通过权威推荐找书

国内外的图书行业会定期举办一些官方的奖项评选。比如,刚才咱们提到的中国图书评论协会的评选。除此以外,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像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国内的茅盾文学奖,专注新闻领域的普利策奖,专注在科幻领域的雨果奖,专注儿童作品的国际安徒生大奖等等。关注获奖作品是你选书的重要参考。

当然,如果你身边有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可以请他们推荐几本书。如果你发现某一本书经常被专家们提到,那么这是一本好书的几率就会很大。

另外,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一些好书里,作者也会推荐他自己认为不错的书籍。比如,俞敏洪老师就在他的一本书里,就为青年人列出了一个书单,这样你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再次连接到更多的好书了。

第四个途径,通过可靠的互联网平台找书。

网络找书,是现代人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不少微信公众号和第三方媒体平台都会有大量的书籍推荐。不过呢,有可能推荐是良莠不齐的,也不一定都一定适合你。

那有没有靠谱的平台帮咱们筛选好书呢?有的,“豆瓣读书”相信你并不陌生,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阅读评价平台之一。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本书的评论区有很多“有价值的评论”。

怎么理解呢?你想想,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一本书,评分是8.5分,底下的评论区内容基本是“这本书不错”,“值得买”,或简单的一个“好”字,那你知道到底好在哪里吗?不知道。你还是没有办法判断这本书是不是适合你

在豆瓣读书上,你会看到很多书友在评论区提供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思维导图以及更多的信息,让你了解得更充分。除了豆瓣,一些其他的购书平台也有同样的功能,你在选书时可以特别关注下。

第五个途径,通过实体书店找书。

虽然现在网上找书、买书非常方便,但如果你会利用实体书店的优势,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个人是比较推荐你去实体书店选书的。这里有4个理由:

1. 书店里的所陈列出来的书,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

无论有多大的空间,书店里能陈列的书,毕竟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书店会帮你比对过很多书籍,提前筛选出那些品质优良的书。一个优质、靠谱的书店,就可以帮你节省出大量选书的时间。比如诚品书店、西西弗、三联书店等,在那里,找到好书的概率会可能会更高。

2. 书店是更直观的选书渠道

在书店里,你就可以快速翻阅,拿出几本书进行比较,了解每本书的大纲逻辑、遣词造句,甚至于排版、用纸,看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喜好,再从里面选出一本最适合自己的。有时,你还会在书架上不经意遇到一些原本你没有打算买的好书,算上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我在之后的课程里,还会详细教你如何迅速从一本书里提炼信息,判断它是不是符合你的需求。

3. 每家书店都会有自己的特色

不同的实体书店,卖书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比如,有的专卖艺术类书籍,有的专卖古籍书,有的专卖外文书等等。进店后,你可以大致浏览下这家店的选书风格,如果与你想要找的品类相符,在这里,你还很有可能可以找到网上找不到的书籍。

4. 书店也是与爱书人的面对面交流的场所

读书的人,是书店重要的组成部分。书店的老板或工作人员往往也是爱书人,你可以跟他们聊聊,听听他们的建议。很多书店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在这里,你可以和同频的读书的人一起交流分享,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也能让你遇到更多有价值的书。

好了,小结一下,这节课咱们讲了选择一本值得读的好书的两个原则,一个是选择经典的书籍,一个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一共有五个选书途径,分别是1.通过关注优秀的作者来找书;2.通过关注知名出版社找书,3.通过权威推荐找书,4.通过可靠的互联网平台找书;5.通过实体书店找书。通过这五个途径去找书,可以帮你节省大量的阅读成本和精力。

这里还要提醒你的是,对于国外著作,有能力的话,最好是去读原著,有时差劲的翻译,会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甚至会丢失甚至误传很多信息。

选择了一本好书,又让你在高效阅读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成接下来的阅读。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很多时候,花大量的时间去读完一本书,对于忙碌的你而言,是很奢侈的。如果你没时间读书,又该怎么办呢?咱们下一节课再聊。

P4 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咱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节奏特别快,忙碌成为了几乎每个人的标准状态。在读书方面,我听到的最多的抱怨就是:没有时间读书。

这节课就来聊聊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率,这里给你提供八个建议。

第一、 确定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先把自己的阅读目标写下来。你要读几本书?哪几本?预计读多久?什么时间段读?把这些都预先规划好,写在笔记本、日历或待办事项上,然后,做好标记,越显眼越好。

只有当你明确的写下你的计划,才能真正避免自己忘记或“假装忘记”。要把这个计划当做是和一个重要人物的“约会”,让自己高度重视起来。

第二、 找到属于你的黄金阅读时间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效率更高,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属于夜猫子型,晚上读书效率高;有的人是早上头脑最清醒。你要找到自己效率最高的黄金时间,用来读书。最好选择的读书的时间段,是一个你能长期坚持,并且固定下来的专属阅读时间,这样就更容易养成习惯了。

第三、 带着问题去读书

我看过很多教人快速阅读的书,虽然方法各有不同,但是有两条基本原则却是这些书的共识,其中一条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在翻开一本书之前,你要问自己,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希望从这本书里搞清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什么答案?当你带着这些疑问去翻开书,你就会刻意在书页中寻找答案,神奇的是,你要找的答案也会很快出现在你的面前,大大节约了时间。

第四、 阅读时保持专注

还有一条重要的快速阅读的原则是,在阅读时一定要保持专注。当你很专注的时候,可以进入到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你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是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很专注的在做一件事情,你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别人叫你,你是听不到的。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在心流的状态下读书,效率会非常高。

所以,你要找到一个无人干扰的环境,把手机放在一边,设定15-30分钟的时间,在此期间,全身心进入阅读状态。超过这个时间,可以休息5分钟再继续。总之,一拿起书,就要保持专注。

第五、 利用碎片化时间读书

如果你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段用来看书,那可以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排队等候的时间、开会的间隙等等这些碎片时间来看书。这个时候,你可以阅读一些相对比较轻松、模块化的内容。化整为零,积少成多,也能帮你挤出不少阅读时间。

第六、 交叉阅读

马克思一生酷爱阅读,而且博览群书,他曾经有段时间经常在图书馆里从早到晚,待上一整天。当他读哲学、政治类书籍,读累了,就会换一本诗集或小说看,换换脑子。这种阅读方法就是交叉阅读。

如果你长时间读一本书,感觉疲劳了,就可以选一本不同种类的书,进行交替阅读,调剂下精神,这样阅读效果会更高。不过要注意,交叉阅读不要切换得太频繁。

第七、 不要默读

有些朋友会这样的阅读习惯,看书的时候喜欢在心里面,把书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这可能是小时候学习时留下的习惯,但这样的方法会拖慢你的阅读速度。如果你要加快,就不要在心里默读,看文字的时候不要看单独的字,而是学会看一组词语,慢慢的,再去看整个一句话、甚至一个段落,这样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

第八、听书

随时移动互联网和知识付费行业的兴起,阅读的方式也有了很多创新,听书也是一个应用场景更广、更方便的学习方式。你可以到各大学习APP平台找到付费或免费的“听书”栏目,让耳朵帮你“读书”。

有些音频是把整本书读给你听,有些是有专业人士花20-60分钟,把书里的精华讲解给你听。听完后,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再去买纸质书来重温精读。总之,听书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手段,能帮你节约不少时间。

说到这里,咱们已经介绍的八个提高阅读效率的建议。当然,这八个建议,你不需要每个都用到,能使用好其中一、两个,就已经能帮你节省出很多读书的时间了。

当然,你也许会说,作为职场人士,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工作赚钱、照顾家庭上,如果还是感觉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这么说吧,在一些情况下,没有时间读书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实你缺乏对阅读这件事的内驱力,对读书没有兴趣,没有热情,或者感觉读了也不会有收获。

先说兴趣和热情这件事,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就不爱读书了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很遗憾地说,是传统教育方法扼*了咱们对读书的乐趣。咱们都听过“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几句话。看到了么,这些话当中都有一个“苦”字。试想一下,一件很“苦逼”的事儿,你愿意去做吗?

反过来,如果有一件事,就是你自己很感兴趣的,就算没人督促你,你也会主动去做。所以,让自己对读书感兴趣,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缺乏内驱力的原因,就是感觉读了书,也没啥用。的确,读书这件事不是刚需。人三天不吃饭,就快饿死了,可是三十年不看书,人也照样活得好好的。读书,并非必需品。

但其实,读书的收益是长期的,是潜移默化的。虽然,读书的效果不能立马显现,但如果拥有了延迟满足的心态,学会和时间做朋友,未来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回报。

说到这里,那咱们该怎么样提升读书的内驱力呢?这里给你三条建议:

第一、 给读书这件事赋予意义和价值。

举个例子,很多人说自己很难早起。如果我告诉你明天早上6:00起来,就可以领到一笔100万的奖金,过期不候,这时你能早起吗?你一定会的。所以,你要给你做的事情赋予一个意义或价值,你就会更有动力。

当你知道了,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把读书贯穿于他们的生命之中。当你知道,一个人读不读书,他的智慧、信念、才华、视野、心境都会有很大差别的。你才会真正明白,读书的意义所在,也才会从心底里相信,读书能决定和改变咱们的人生。

第二、 让读书的结果显性化。

前面咱们说了,读书的效果是润物细无声的。但毕竟,即时的、可视化的反馈能更好的促进人们的行动。这就好比打游戏时,你一打死一个妖怪,屏幕上立刻就会出现加分的奖励。

当你读完一本书,可以在朋友圈或社群里打卡,秀出你读的书,做的笔记,写的心得。当你得到别人的围观和点赞,就会更有动力继续下去。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 加入学习圈,激励自己。

一个人读书,难免会有懈怠的时候。现在都很流行加入读书群,大家组团打卡,彼此打气。为了更好的督促自己,你还可以建个奖金池,每个人交点押金,如果没完成,就会损失押金;如果完成了,不但可以拿回押金,还能瓜分那些没有完成的同伴的押金。在一帮人一起学习的氛围下,这也不失为一种督促自己的好办法。

讲了这么多关于读书内驱力的事情,就是要告诉你,只有你真的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了,在上面花的时间,自然就会变得多起来。

当然,如果你真的很忙,也确实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我的建议就是先暂时放一放,不要逼自己花时间读书。

好了,本节课咱们试图解决一个现代人最常见的问题:没时间读书,怎么办?首先,有八条建议,帮你更好的提升读书的效率,用最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知识。它们分别是:1、确定阅读目标,制定阅读计划;2、找到你的黄金阅读时间;3、带着问题去读书;4、阅读时保持专注;5、利用碎片化时间;6、交叉阅读;7、不要默读;8、听书。

当然,没时间读书的根本问题有可能出现在你缺乏内驱力上。于是,咱们又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第一,给读书这件事赋予意义和价值;第二,让读书的结果显性化;第三,加入学习圈,激励自己。

当有了阅读时间,你可能还会遇到另一个困扰,那就是被一本书厚厚的书页,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吓倒,结果只是把书带回家,之后就束之高阁了。

那么该怎样做,才可以打破这个“魔咒”呢?下节课我将会教你,用10分钟就能快速浏览一本厚书的操作方法,下节课见。

P5 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

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必须要说明下,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快速阅读,一些经典好书是需要你慢慢品味,精心研读的。同样,一个来自完全陌生领域的书籍,有一定难度的专业书籍,也不适合快速阅读。事实上,不同的书,都有不同的阅读速度。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拿到一本书,一定要一字不落地全部看完,不然就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或愧疚感。于是,他就想象着自己总有一天会好好地花上一整段的时间,把书认真读完。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

还有些人确实也翻开了这本书。通常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翻起,看了几页,休息一下,放在一边。过了几天,再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早已经忘了前面的内容,于是,又从第一页开始翻起。结果,一本书翻来覆去,总是在前面几页上打转,好像“鬼打墙”一样,永远也看不完。

还有一种情况,当你面前放着的是一本厚厚的、大部头的书,你可能就怂了,告诉自己根本看不完,于是干脆不看了。

如果以上几种情况,你不幸“中枪”的话,本节课的内容或许对你会有启发。

首先,那种逐字逐句、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的阅读方式是不可取的。你不要纠结一定要把一本书全部读完。一本书里只要有一句话对你有启发,就已经值回书价了。

接下来,我教你一个打开厚书的小技巧,叫“先开始5分钟”。当你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可能会担心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于是卡在那里,无法行动。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开始读5分钟再说”。你立刻拿起书,先看5分钟。神奇的是,别小看这5分钟,你的行动力已经被激活了,很难停下来了。

当你和这本书建立关系后。接下来这个方法可以让你快速阅读,只要10分钟就能扫描完一本书。我自己使用这种方法,一个礼拜可以看十几本书,非常高效。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教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比如,教你通过手在书页的快速移动,引导眼球加速移动,提升阅读速度。当然,这些方法不能说没用,只不过需要你长期刻意练习,对于普通人而言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我要分享的是一个立马能上手的方法:检视阅读法,帮你开启快速阅读之旅。

检视阅读法的核心就是阅读一本书的四大板块,你只需要记住四个字,封目序尾。封是封面,目是目录,序是序言,尾是结尾。你翻阅了大多数书的这四大板块,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检视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用来读非虚构作品,如果是小说,检视阅读反而会破坏剧情的完整。

接下来,咱们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举例。

1. 封面

从书的封面,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书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熟悉出版社的会知道这是不错的出版品牌);作者是史蒂芬·柯维。翻到封底,还可以看到有很多著名企业家为这本书写推荐语。

封面的内折页上,你还能看到作者的信息:史蒂芬·柯维博士被誉为美国学界的“思想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获得荣誉无数。

好,综合以上信息,初步判断:这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思想家写的一本提升个人能力的书。

千万不要小看封面的作用,这是读者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的来源,根据“封面”得到的基本信息,你就可以初步判断这本书的种类和主题了。

2. 目录

看完了封面,就要来看目录。很多人会忽略这个部分。目录其实很重要,它是整本书的纲要框架,能帮你清楚的透视一本书的脉络和逻辑。打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到全书基本分六大部分,最开头是“序言、前言”,结尾是“附录”。这两部分也很重要,后面再介绍。

除了头尾两部分外,正文分成四大部分,第一是“思维方式与原则”,从小标题上看,是七个习惯的概论。第二到第四部分是介绍了这七个习惯,一共占85%的全书内容。只看目录,你已经知道了这七个习惯分别是什么?

好了,梳理完目录后,你是不是对这本书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了呢?

3.序言

接着,看序言。序言分自序与他序。序言对于一本书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作者一定会把整本书里最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精华,先呈现出来,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序言有两篇,一篇是作者自己写的,一篇是另一位大神写的。这两篇序言一共14页,详细的介绍了这七个习惯是怎么来的,以及这七个习惯的大致原则是什么。

序言就像一个向导,带着读者先大体浏览,说明一下全书的概况。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序言是一定要认真阅读的。

4. 结尾

看完序言后,不要急着翻看正文,可以翻到整本书的最后几页,看看结尾,这里的结尾是指后序或附录。当作者终于把一本书写完了,一定很有成就感,也还会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作者往往会在结尾对全书的思路,再做一个提炼总结、补充说明或主题升华。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结尾是三个附录,给出了一系列的工具帮读者更好管理工作和生活。

回顾一下,检视阅读主要是关注一本书的“封目序尾”四大板块。根据“封面”的基本信息对书的内容做合理推测;根据“目录”了解全书要点及脉络;根据“序言”掌握作者初衷及写作背景;根据“结尾”收获升华全书的总结或补充。

按照这种检视阅读法的方法,你只需要花10分钟的时间进行略读,就像拍照一样,在短时间内对书有全面认识,了解到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哪些是你已经知道,可以快速略过的。顺便说一句,这种检视阅读法,就非常适合在之前提到的在书店选书的场景里使用。

讲的这里,你也许会问,这样就算读完一本书了吗?明明只是读了“封目序尾”几个板块而已啊?是的,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你不再会对读一本厚书产生畏难情绪,也不再纠结一本书是否一定要从头到尾每一页都读完。所以,这一步非常关键。

当你下次再遇到一本厚书的时候,可以用检视阅读法开启快速阅读模式,起码你就能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值得深入一读?假如答案是YES,那么你可以进行精读了。如果答案是NO,最多也就是浪费了10分钟。

讲到这里,也许你还会问,除了检视阅读,我还可以怎么样提升阅读速度呢?我有一个观点分享给你:你读书不够快,是因为你读的书不够多。

怎么讲?阅读速度是由两个要素决定的,一个是已有知识储量,指的是你已经拥有的知识、信息和你个人的经历、感悟;另一个是阅读技巧,去快速提取书本里的精华。要知道,大脑和身上的肌肉是一样的,也需要长期训练,锻炼的时间越久,阅读的速度自然会越快,理解力也会增加。

还有,你一旦读书读的多了,就会在不同的书里发现许多相同或类似的观点,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就可以跳过不读。这样,速度又提升了一大截。

再上升一个层面,当你读的越来越多,你的知识架构也就渐渐搭建起来,阅读体系也会越来越清晰。所以,大量的阅读是很有必要的,也会让人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

永远记住,快速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快而快,而是在单位时间内提高信息的吸收。

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咱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了。接下来,咱们面对的问题可能是来自阅读的广度。有朋友问我:我只爱看某一类书,比如惊险刺激的网络文学,一碰到其他高大上的书籍,就提不起兴趣了,怎么破?没关系,咱们下节课就来聊聊如何拓展阅读的广度,下节课见。

P6 如何拓展你的阅读广度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拓展你的阅读广度。

以前有朋友跟我反映,说自己的知识面太窄了,读书只读自己喜欢的种类,他想要拓展阅读的广度,变成一个更博学的人,该怎么做呢?这里,我想先谈另一个重要的话题,你的阅读需求。

前面几节课,咱们一直在强调先要问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你需求什么,才能明白你要读什么书,这是开启阅读之旅的前提。

那怎么辨别哪些书是你需要阅读的呢?郝明义先生在他的著作《越读者》里有提过,读书是可以按照阅读需求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成四类,分别是:生存需求的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以及休闲需求的阅读。

郝明义先生把这四种需求,跟咱们平常吃饭的种类做了类比,我来给你讲讲。

1. 生存需求的阅读:

也被称之为主食阅读。就像咱们要吃米饭、面条、馒头,可以让咱们吃饱肚子,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这类阅读需求是为了帮你找到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来讲,教科书、专业书,还有一些提供方法论,讲如何自我提升的书籍,大多都属于这一类。比如,对于律师而言,读法律专业书籍就是生存需求的阅读;对于医生而言,读医学研究资料也是生存需求的阅读。

2. 思想需求的阅读:

也被称为美食阅读。当人们吃饱了肚子,当然还会去追求更美味、更精致的食物。这类阅读,未必会给你什么具体的方法,但它们可以帮你思考问题和了解现象的本质,让你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当然,这类书籍也需要读者有较高的阅读品味。比如像哲学、宗教、历史、艺术这类经典书籍,通常是满足思想需求的阅读。

3. 工具需求的阅读:

也被称为蔬果阅读。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纤维,帮助消化。这类阅读,就是一些能帮助你理解、消化其他书籍的阅读。比如:你在找资料、查信息的时候,去翻看的字典、辞海、百科全书等等。

4. 休闲需求的阅读:

也被称为甜食阅读。吃甜点不是为了吃饱,也不是为了营养,而是因为它好吃,口感好。这一类的阅读需求,主要是提供娱乐和休闲,并不解决现实问题,也不满足思想需求。主要指的是小说等文学类作品,比如某些流行的网络文学,玄幻小说等,更适合休闲时间来消遣,就如同“餐后甜点”,对个人的成长帮助作用不明显。如果你想通过阅读提升自我,我不建议你花太多时间在上面。

这里要特别说明下,“阅读需求”这个概念,有人很容易把它和“书的种类”简单类比,弄混淆。举个例子,如果我问你《红楼梦》这本书属于哪一种“阅读需求”?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你是普通读者,也许会认为它就是一本小说,平常看看,打发时间的,那么对于你而言,这就是“休闲需求的阅读”。

但对于像蒋勋先生这样的学者,他已经深入研究了《红楼梦》很多年,甚至把它当成“佛经”来读了(这是蒋勋先生的原话啊),把读《红楼梦》上升到哲学层面了,那对于他而言,就是“思想需求的阅读”。还有一些企业家、管理者读《红楼梦》,他们从“王熙凤管理贾府”里得到了怎么去管理团队的启发,总结出了企业领导力方面的经验,这就也是“思想需求的阅读”。

咱们知道,在中国还有一个特别的协会叫“红学会”,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对于这些学者而言,研究《红楼梦》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就变成了“生存需求的阅读”。

还有,看过《红楼梦》的朋友应该知道,书里有很多药方啊、食谱啊、建筑方面的内容,那么对于有些专门研究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而言,《红楼梦》又变成了一本工具书,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去查阅信息,这就是“工具需求的阅读”。

你看,咱们不能说一本书,一定是哪种需求的阅读。同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抱着不同的看书目的,就会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就算同一本书,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去读,也可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所以,你不要把“阅读需求”和“书的种类”这两个概念给搞混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对不同的阅读需求有了了解,那么,在你去找一本书之前,就应该先明确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满足什么阅读需求?是为了休闲娱乐、打发时间,还是开拓眼界、提升自我?

假如你是一个职场人士,想要通过阅读提升自我,你可能需要更多关注的是与个人成长、生活、工作相关的书籍,这一般属于生存需求和思想需求,那建议你在这方面,投入的阅读比重应该要超过80%,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不过,因为专业书籍每个人的工作领域不同,真正将你与其他人在认知层面拉开差距的,是来自思想需求的阅读。它可以帮助你学习前人的智慧精华,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有所拓展。

正如咱们前面讲到的,阅读跟吃饭一样,也讲究荤素搭配,也需要营养均衡。你如果只读专业书和教科书,就像天天只吃米饭、面条一样,虽然能解决生存需求,但未免营养单一,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品位下降,跟人聊天都没啥谈资。

同样的,如果你只喜欢读休闲娱乐类书籍,就像天天只吃巧克力、奶油蛋糕一样,不仅让人觉得腻歪,还会伤身伤脑,让人脱离现实,难以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建议你偶尔看看,放松心情就行了。

因此,要想通过读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就要增加阅读范围,合理配置阅读类型和时间,让大脑得到均衡的智慧营养,不要偏食挑食。

古希腊人用狐狸和刺猬来比喻两种不同的人格,两种不同的人生策略,它说:“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只知道一件事情。”狐狸型的人尽管在每个领域都不是顶尖的,但是对每个领域都通晓一二。而刺猬知识大型的人只了解一个领域,却能将这个领域钻研到最深处。

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作者就提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比专精的刺猬型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红利。有调查研究显示,对于普通人而言,拥有常识性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收入和幸福感也会越高。

在读书方面,咱们既需要通过主食阅读,提升自己在工作和生活里的各项技能;也需要通过美食阅读去探索人性、寻找思想的升华;既需要借助蔬果阅读更好地消化理解书里的智慧;也需要来一些甜点阅读来放松身心,娱乐自我。

当然,狐狸型和刺猬型人才都各有优缺点。咱们希望自己能成为狐狸型与刺猬型的完美结合体,就好像是一个“T型”人才。T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度。集广度与深度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

好了,你已经了解了阅读需求的分类,也明确了你的读书目的,那么,你就可以对症下药,千万要记得在阅读道路上,不断拓展你的阅读广度,通过博览群书,让自己成为一个T型人才。

到这里,咱们已经提到了四种不同的阅读需求,是不是也会有四种不同的阅读方法相对应呢?是的,这就是咱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咱们下期再见。

P7 针对四种阅读需求的四种阅读方法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针对四种不同阅读需求的四种阅读方法。

之前,我讲到过郝明义先生在《越读者》这本书里提出四种不同的阅读需求,分别是:生存需求的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和休闲需求的阅读。

针对这四种不同的阅读需求,你可以采用四种不同的阅读技巧来应对,分别是:跳读法、精读法、用书法、闲读法。

下面我就为你来一一介绍这四种阅读技巧。

跳读法

咱们多次说过,一本实用类的书是不需要从头到尾、一个字不落的读完的,只要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就可以了,也不要因为没有读完,就有愧疚感。

所以,对于生存需求的阅读,你可以开启“跳读”的模式,也就是拿到一本书,只需要观其大略,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去读,就可以了。

具体做法很简单。你先翻到目录,根据标题,挑选出你最感兴趣的一章,直接翻到那一页去读。先从最感兴趣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入手,不要在意是否按照顺序,也不要在意是不是会漏掉前面的信息。

比如,当你翻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目录,去浏览,可能对第二部分当中的“习惯二:以终为始”这一节,感到浓厚兴趣,于是,你就可以直接翻到第93页去看。

你很多时候对书敬而远之,其实是缺少“破冰”环节。通过这种跳读法,可以让自己迅速进入这本书的世界,打破对书的陌生感,跟书之间建立情感链接。

你每次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比如15分钟,对书里的某一个章节做快速阅读,大致上把握其中的大意就行了。阅读过程中,有一些细节的地方,一时搞不懂也没关系,可以直接跳过。

鲁迅先生就说过:“看书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还是看不懂,所以,干脆先跳过去,向前进,到了后来,以前看不懂的地方,会自然都明白了。”

“跳读法”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让你把注意力放在书里对你最有用的部分。也就相当于把一本厚书读薄了。

再打个比方,你在五星级酒店里吃自助餐,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不可能样样都吃到,就算每道菜都吃,也会非常撑,没法消化,那你会怎么做呢?首先,你会大致的走一圈,看看自助餐里都有些什么,全面了解下,这个过程就是咱们前面讲的检视阅读。然后,你会重点拿几样你特别喜欢的东西。这就是跳读法。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了:“如果我使用了跳读法,而没有仔细阅读每一页,万一错过重要的信息,怎么办?”其实对于很多书而言,都遵循着二八定律,你只需要记住20%的内容就可以了。所谓二八定律,就是指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大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多余的。

跳读法,就是在你快速浏览一本书的基础上,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20%的内容去读。就算你觉得这本书有必要多花时间去研究,跳读法也能帮你找到书里有哪些地方是需要你花大量精力的,哪些地方是可以“略过”的。这种方法,非常适合用在生存需求的阅读当中。

精读法

许多文学、哲学、科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经典书籍,都属于“思想需求的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帮助你寻找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由于是高度浓缩的结晶,所以它需要一个稀释消化的过程,读起来通常比较耗时、吃力。

对于思想需求的阅读,建议你要采用“精读法”,也就是:逐字逐句去钻研,做到精细理解,全面把握,达到透彻明了,融会贯通。最好,你还能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做些笔记、写些心得,这样更能提高理解水平。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就是“精读法”的实践者,他独创了“八面受敌”精读法。在他看来,书海浩瀚,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学会全部内容,每次读书的时候应该只集中注意一个主题,围绕一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地读。看起来似乎有点笨,但这样学得扎实,学成之后,也能经得住各方面的考验。

比如,苏东坡在读《汉书》时,就是这么操作的。第一遍他专门只读和治理有关的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书中的人物,第三遍是官制,第四遍是兵法。这样下来,每读一遍,就专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全面搜集,对其他主题不用管。多读几遍下来,每个主题就都很精通了。

这样的功夫学成了,就算八面作战也能从容自如了。苏东坡的“八面受敌”精读法,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从不同角度或不同需要,对一本书反复研究,步步深入,集中精力和心力,把智能发挥到最高峰。所以,对于思想需求的阅读,你也可以采用精读法。

用书法

对于工具需求的阅读,核心就是一个“用”字。在读这类书时,就是把书当做一种工具,需要的时候,才用到,而且只去查找自己有需要的内容,其他的内容都可以忽略。把工具用起来,才是这类书的价值所在。

你联想一下查字典,就清楚了。当你想要知道某些字或词的意思,你才会打开字典,而且你不可能把整本字典都读一遍,对吧?再比如,你在看一本教你如何制作PPT的工具书。书里有些基本技巧,你可能已经知道了,你就不需要去读。你只需要去了解你想要达成的某种演示效果的操作步骤就可以了。

注意,这时不能只看书,一定要上手按照书里所写的步骤去操作一遍,看一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对于工具需求的阅读,就是采取“用书法”。

闲读法

咱们之前有提到过,对于虚构类文学作品,不适合用“检视阅读法”,那应该怎么去看这类书呢?这就是“闲读法”。顾名思义,“闲读法”是专门针对休闲需求的阅读,而且最好是用休闲空余的时间来阅读,它的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换换脑子,休闲消遣,并不需要深度思考,也不要期待有什么“干货”。

读这类书,有两个要点,一个是“速战速决”,一个是“全身心投入”。

先讲“速战速决”。拿到一本书小说,你最好是能够一口气读下去,起码要保证一个合理长度的阅读时间。否则,你可能会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或是漏掉一些情节,最后也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

阅读这类书籍,你还要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作品里去,尽量试着让自己活在书里描写的世界里,让自己变成书里的主人公,相信书里写的故事和情节,不要批判,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快速”和“投入”,就是“闲读法”的要领。

好了,小结一下,本节课咱们介绍了四种阅读方法。如果你在进行生存需求的阅读,建议采用“跳读法”,先快速浏览一遍书,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地图。然后,跳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去读,过程中不要纠结具体的细节,读到不懂得地方也可以先跳过。

如果是思想需求的阅读,你可以采用“精读法”,这种阅读方法要求深入专研全书的内容,要做到对书有全面透彻的理解,如同看展览一样,对每一个展品仔细观看,细细品味。

如果是工具需求的阅读,你可以采用“用书法”。读这类书之前,首先一定是要带有明确的目的,其次,迅速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然后使用起来,这样得学习效果会又快又好。

如果是休闲需求的阅读,你可以采用“闲读法”,抱着休闲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一本书描述的世界,快速地、一口气地看完书里的内容,去理解书里故事。

听完这节课,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需求,你也掌握了不同的阅读方法。那么接下来,随着阅读经验的提升,你还会遇到另外一些问题,比如一本书读来读去,总是看不懂。这时候,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书看不懂”的困境呢?

这也正是下一节课重点介绍的内容了,咱们下一节课见。

P8 书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书看不懂,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把一本书看完一遍以后,发现还是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于是,你回过头死磕,再看了一遍,但收效还是不大。又或者是一本书你死活看不进去,看得两眼打架,直打哈欠。

这时候,你可能在心里嘀咕了:“难道是我太笨了,我是不是应该再多读几遍,才能读懂?”

我想说,你的态度认真,精神可嘉,但也许有更好的办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味把书多读几遍,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勤奋”。读不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你自身的阅读能力还不够。

真正好的学习,不是蛮干,应该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会直接影响你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当阅读到同一段文字的时候,不同人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

有人只能看懂字面上的意思,有人能够迅速捕捉到作者的核心观点,有人可以看透这本书背后的逻辑结构,还有人能够结合自己的认识,对书里的内容进行质疑批判。

简单来说,阅读能力又可以细分成四种不同能力,它们是逐层递进的,分别是:

1. 信息提取能力

2. 归纳理解能力

3. 逻辑分析能力

4. 质疑批判能力

接下来,我来分别讲讲这四种能力究竟是什么,以及该如何提高这些能力。

第一个能力是信息提取能力。

如果你读书是一字一句的抠过去,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就告诉咱们:书里并不是每个字都很重要,进一步说,作者的大多数文字都不重要。

不怕得罪人的说一句,很多书水分很多,有些内容根本不需要去读。日本作家本田直之在他的《杠杆阅读术》一书也说到,一本书也许只有16%的内容,才是真正值得一读的,其他只是辅助信息。

那么,如何识别这些辅助信息呢?比如,作者的自述、特殊事例、经历,一些夸张表达和情绪渲染等等,这些可以跳过不读。还有,作者写书时,为了要说明一个观点,往往会给出大量的铺垫说明、旁征博引、列一些数据、举一些案例,这些也是辅助信息,可读可不读。

翻开一本书,那你怎么样才能找到最重要的内容呢?这就是需要你掌握第一种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也可以叫信息搜索能力。这就好比你用百度搜索信息一样。

信息提取能力的关键窍门有两个:一个是找关键词,一个是找关键位置。

第一、找关键词

关键词分两种,一种是文章里一些常见的连接词。比如,“总之”、“因此”、“正如所见”、“然而”等等,这些词语,它往往代表了一个信号,在它后面紧跟的就是关键信息

举个例子,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美国常常被称为黄金机遇之地,然而,机遇很少光顾守株待兔之人”。在这句话里,关键词是什么?是“然而”,那关键信息是什么?是“然而”后面的部分:“机遇很少光顾守株待兔之人”。

还有一种关键词,是作者在书里提到的新概念词语。比如《断舍离》这本书,显然“断”、“舍”、“离”这三个字,既是关键词,也是你需要弄懂的关键信息。

整本书都是围绕着“断、舍、离”这几个概念在做阐述,如果你没有弄懂的话,就会读不下去,会卡住。

第二,找关键位置。

关键信息往往都有它出现的关键位置。最有可能是书里某个章节的开头一段或结尾一段;又或者是每一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

知道这个小秘密以后哈,你看到某个章节,就可以先看开头。如果开头只是在铺垫,你就再把视线快速移到这个章节的最后一段,看看在最后有没有结论性的描述,如果有的话,这基本上就是这个章节的关键信息了。

有的书上,为了凸显某句话的重要性,会用粗体字黑体字标记出来,表示强调,这样你就能在满篇文字中一眼识别出来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你翻开书之前,要先在脑海里问自己:我要从书里获得什么?我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翻开这本书。

当你带着问题看书的时候,你的眼睛就不再是逐字逐句的“地毯式的搜索”,满页满页的去找,而是做“区域搜索”,只在你感兴趣的章节和段落里停留,找答案。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很神奇的事,你要的答案会突然“跳出来”,出现在你面前。

带着问题翻开书,通过找到关键词和关键位置,可以快速帮你提取书里有用的信息,大大提高你的阅读效率,这就是信息提取能力,也相对比较简单。

第二个需要提升的阅读能力是:归纳理解能力。

当你看完一本书,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书上讲了什么呢?这种把重点提炼出来的能力,就是归纳理解能力。这有点像我们上语文课时,老师让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做的归纳中心思想。

当然,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书,不是一篇文章,难度要高一些。这个能力该如何提升呢?这里教你一个办法,就是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你通过文字、线条、图形,图文并茂地归纳整理书里的内容。你可以拿出一张A4纸,再拿出一支笔,跟着我讲的步骤,亲手动笔画一画,只需要简单的四个步骤,多练习几遍,就可以入门了。

第一步,画中心

在白纸的中心画一个图形,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都可以。在图形里面写上你所理解的书的中心思想或核心观点。拿咱们的课来举例,我们主要是讲高效阅读的,那你可以在纸中央画一个长方形的框框,在里面写上“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是第一步,把核心画在纸的中央位置。

第二步,画分支

你从中心为出发点,向四周分别画几条曲线,发散到各个角落,来表示不同分支。比如,这几节课,我们一共介绍了“阅读的误区”,“如何找到值得读的书”,“没有时间怎么办”,“如何快速阅读”,“拓展阅读广度”,“不同类型的书怎么阅读”等知识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别在上下左右画出几条线,代表这些知识点。有些知识点是一一对应的,可以合并在一个大分支中,比如图中的“拓展阅读广度”和“不同类型的书怎么阅读”,就可以合并到一个分支里。

第三步,给分支命名

画好分支后,在每个分支的末端分别写下五个对应的关键词:1、阅读误区,2、如何找书,3、没有时间,4、快速阅读,5&6、阅读广度/方法。用这些关键词来命名标记不同的分支。

第四步,分支再细分,细化内容

当最基本的框架画好后,在每个分支下面,还可以再继续做进一步的分支和更详细的记录,就像是一根树枝上又有很多小枝丫,你可以在每个枝丫上面做命名和标记,记录更详细的信息。

比如,在“阅读误区”这个分支下面,你还可以继续分成三个小枝丫:“选什么比读多少更重要”,“精读比泛读重要”,“要做书的主人”。注意,你在画思维导图时,尽量多用图形,保持视觉化,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

就这样,通过思维导图,你就能把书里分散的知识点聚拢起来,更好的理解它们之间的脉络联系,看到哪些是大概念,里面又包含多少个小概念,也能很快提炼出最主要的信息。

好了,小结一下,本节课讲到了书看不懂,并不是你多读几遍就可以的,而是阅读能力有所欠缺。阅读能力是分层次的,这节课讲了最基础的两种阅读能力,分别是: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理解能力。

接下来,你还需要学会逻辑分析能力和质疑批判能力,我们下节课见。

P9 读懂一本书的进阶能力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读懂一本书的进阶能力。

上节课,我聊到了阅读能力中的两种基础能力,分别是: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理解能力。仅仅知道一本书讲了什么还不够,你还需要知道作者的观点是如何一步步被论证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理解能力关注的是结论,也就是“What”,“作者想要告诉咱们什么”,而逻辑分析能力关注的是结论形成的过程,也就是“Why”,“作者是如何说服咱们的”。接下来,我来介绍这第三种能力:逻辑分析能力。

逻辑分析能力是很多人所缺乏的,因为在传统教育里,老师总让你记住“是什么”,而不鼓励你去想“为什么”。那怎么做才能提升逻辑分析的能力?其实很简单,就是多问“为什么”

这也是有步骤的。第一步,从书里找到作者表达论点的部分,其中有结论,也有作者说服你接受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看看这些理由引导到哪些结论上。

第二步,就是搞清楚作者的论证过程。运用的比较广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归纳逻辑,一种是演绎逻辑。

先说归纳逻辑,它是指以一系列经验判断或知识储备为依据,用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归纳证明某种共同规律的方法。比如说,人们第一天看到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第二天还是从东边升起,每天都是如此。于是,人们就得出一个普遍规律: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再说演绎逻辑,它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方法。最容易理解的就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场合;结论是将特殊场合归到一般原理之下得出的新知识。

比如说,咱们知道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脊椎的,这是大前提;我也知道所有人都是哺乳动物,这是小前提;所以结论是:所有人都是有脊椎的。

阅读这部分内容,是相对比较吃力的,你有必要放慢速度,仔细阅读,并动脑筋认真思考。

第三步,理解了论点和论证过程,再来看看论据。每个论证都需要用到论据,有的是作者和读者都认可的假设,有的是无法否认的真理。去仔细分辨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真理。

让咱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在《知识大迁移》这本书里,作者进行了关于知识和收入水平之间有什么关系的论述。

咱们可以用信息搜索能力,提取到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常识性知识水平与他的收入是存在相关性的。这就是结论。那有哪些理由呢?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这个结论的呢?

书里说作者做了一番调查,他向445 名美国人询问了 10个关于历史、地理、公民、科学、文学、艺术和个人理财等常识性的问题。结果发现回答正确率越高的人,家庭收入也越高,而且个人幸福指数也越高。

这是作者通过收集数据,找到的证据。基于结论,作者进行了推理:因为掌握知识多的人,往往他们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因为受教育程度高,所以他们获得好工作的机会也就比较大,因此他们收入也相对较高。

目前为止,听上去,没毛病,对吧?但注意,这只是一个假设。好的论证,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再研究反例来分析。比如,咱们不能排除有些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收入却也很高的情况。这是普遍现象呢,还是小概率事件呢?

接着,作者在充分考虑到年龄、受教育程度这些因素后,再次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这时,作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在受教育程度一样的情况下,依旧是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收入更高的。

甚至在统计模型中,作者还发现,同样的大学学历的35 岁成年人,因为对常识性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彼此之间年收入的差距高达2.35倍。因此,作者得出结论:是拥有常识性的知识水平,导致了收入水平的差异,而不是教育水平或年龄。

从书里这段论述性的文字中,你可以清楚的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都采用了哪些证据,以及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论证的。作者采用的是归纳逻辑论证的方法,从抽样调查个别案例,归纳总结出普遍规律。为了确保知道究竟是哪个因素对收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还多次做了不同的分析。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论证过程有点复杂,有点烧脑,那建议你可以在笔记本空白处,写下你看到的论证过程,比如写:“作者此处应用了调查案例来论证...,第一步XXX,接着XXX...”。这样,便于你更好的理解。

同时,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知,写下对这个观点的看法和思考。比如:“作者论述的是美国的情况,这个论点会不会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呢?”,“社会上总有些人宣扬知识无用论,通过这个分析,看来是站不住脚的,极端个例是缺乏说服力的。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多学习一些常识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和咱们的收入相关...”。你做一些这样的备注来学习,会促使你思考,也有助你日后复习,帮助你记得更牢,学得更深刻。

回顾下提升逻辑分析能力的三步曲。首先,找到作者的结论和理由是什么?再看看作者的论述过程是怎样的?用了归纳逻辑还是演绎逻辑。最后,关注论据都有哪些?通过一再追问“为什么”,去还原作者的整个推导过程。

注意,检验你自己是不是搞懂了这些推导过程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重复说一遍,讲给别人听,如果别人能听明白,说明你的思路非常清晰。这样,你对书里的内容也就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分析了,对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好了,经过这几节课的学习和练习,你的阅读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读懂大部分书也已经不在话下了。不过,有个问题,书里讲的内容一定都是对的吗?如果你想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真正读透一本书,还需要修炼第四个能力:质疑批判能力。咱们下节课再见。

P10 如何真正读透一本书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真正读透一本书。

先来讲一个故事。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山田本一获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的回答依旧和上次那句话一样:用智慧战胜对手。人们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里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到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比赛,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好了,故事讲完了,怎么样,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耳熟?

这个故事似乎告诉了咱们一个关于“目标分解”的道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很容易完成。故事听起来很励志,也很有道理,对吧?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你在百度上搜索“山田本一”这个关键词,可以找到36000条相关结果。但如果你再去“东京国际马拉松”官方网站上核实,会发现“东京国际马拉松”是2007年才开始举办,1984年压根没有这个比赛。而且这开办以来的所有冠军名单里也没有一个叫“山田本一”的人。

所以,结论是:这个故事是杜撰的。

后来,也有人提出质疑,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另一位日本长跑选手儿玉泰介,他参加的是1986年的第六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当时取得了冠军。

咱们再去搜索“儿玉泰介”,发现相关结果只有97条。进一步核实,果然有这个人,而且他也获得过198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冠军。不过,这种“目标分解跑步法”是不是由他发明的,是不是真的管用,仍然不可考证。

除此之外,咱们在生活里还听说过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现在来问你,以下故事,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成年老鹰用5个月时间蜕变重生的故事,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不及格的故事。

揭晓答案,这些都是假的!

这些故事听上去貌似很有道理,也很励志,于是,咱们就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了;然而,却没有真正分辨它们的真伪。

上一节课里,咱们讲了“逻辑分析能力”,更多的是“分析”论证过程。而这节课讲到的“质疑批判能力”是要从“质疑”的角度,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随着时代的更迭,科技的进步,过来人的经验未必适合现代人,书里的内容也可能已经“过时”了,更别说书里还可能会有一些胡乱编造的内容。

这时,咱们就要问了:书里讲的内容都是对的吗?论证过程都是可靠的吗?讲的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当你读书读到更高的阶段,就不能只照搬照抄书里的内容,而要学会从书里跳出来,客观公正的评价一本书,多去思考、去质疑。

举个例子,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里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那么,这个结论究竟对不对呢?如果你单看作者在《异类》里列举的几个正面论证的案例,似乎是可以说得通的。不过,正面的案例可以成立,反面的例子就一定不成立吗?这个论点的成立,有没有限制条件呢?

你只要多思考,就能提出一些疑问:第一,是不是任何领域,只要付出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第二,是不是达不到一万小时,就无法成为专家?又或者说,一万小时是成为专家的唯一条件吗?

你会感觉这里面有漏洞,当你进一步去研究查找资料之后,会发现这个观点的源头是来自K·安德斯·埃里克森的一篇论文。埃里克森重点强调的是刻意练习 正确的方法才能成就专家,而不是简单的一万小时。同时,他也提到了这个理论只适用于运动、艺术和科学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一来,你对于一个理论观点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了。

如何才能锻炼质疑批判的能力呢?有两个方法,一是多看同主题但不同观点的书,从不同角度思考剖析一个观点。二是保持一种随时质疑的状态,主动筛选信息,不断提问,去伪存真。

提高这种质疑批判能力,必须要通过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练习。下面我给你一个“关键问题”清单,当你阅读到书里的某一个观点或案例时,可以参考着去练习去问问:

论证结论的理由是什么?这些证据是否充分?这些结论观点有没有隐藏前提假设?有没有其他的替代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推理过程中有没有错误?有没有重点信息被省略了?

回到开始那个“山田本一”的故事,咱们听到这个故事后,就可以问:

“山田本一真的是世界冠军吗?”;

“这个故事真的可以得出目标分解的结论吗?”;

“通过分解目标,每次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击去一个个小目标,这套方法真的可行吗?真的可以提高马拉松的成绩吗?”

关于质疑批判能力的提高,也是个比较大的话题。有本书是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名叫《学会提问》,推荐给你去阅读学习。

在《学会提问》这本书里,提到了学习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叫做海绵式思维。像海绵一样充分吸收水分,被动的、大量的吸收信息,但是不会做出分辨和取舍。这也是咱们一贯以来常用到的学习方式。

另一种学习方式叫:淘金式思维。就是像淘金者一样,读者需要主动的筛选书里的信息,不断提问质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知识的河流里掏出真正有价值的金子。

对于大多数的国内教育而言,这种质疑批判能力恰恰是空白,甚至很多成年人,也都缺乏这种能力。读完一本书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

好了,到这里,四种阅读能力都已经介绍完了。小结一下,这四种阅读能力是有层次的,最简单的是信息提取能力,也就是找到关键内容“在哪里”;其次是归纳理解能力,也就是书里“有什么”;接着是逻辑分析能力,可以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在熟练掌握这三项阅读能力后,你就已经能够get到书的内容了。在此之上,还要培养质疑批判能力,也就是问“真的吗”,学会独立思考。

再重复一下这四个能力,分别对应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真的吗”。那要去提升这四种阅读能力,是要循序渐进的,先从最简单的能力训练起,慢慢进阶,再去掌握更高层的能力,这样才能越学越通透。

好了,当你学会了看懂一本书,是不是就代表着你完全掌握了书里的知识了呢?是不是代表着你可以在职场上获得升职加薪,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美满了呢?当然还没有,你读了书,学了知识,还要会用。那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呢?咱们下节课再聊。

P11 读完书,如何学以致用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看完一本书,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我之前认识一位朋友,是个书迷,一年读了上百本书,每次说起某本书,他总是自豪地表示“这本书我读过。”,“这个原理我听过,不就是….”可是几年下来,他的生活和工作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种人在江湖中还有一个称呼,叫“书呆子”。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觉,觉得只要我读过了这本书,就代表着我掌握了书里的知识。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阅读可以帮助咱们获取信息,但是如果这些信息没有被使用起来,那就不是属于你的知识,它们只是一堆符号而已。

所以,学习的真相是:读书并不能使人进步,行动才会。“会用”才是是否掌握了知识的标准。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你应该不陌生,他读了很多兵书,懂了很多战术战策,但等到真正去打仗的时候,他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实战,最后以惨败收场。

正应了那句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不是特别扎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但是,只有当知识内化成能力,真正融入到你身体和思维里,你才可以永久拥有它,记住它,做到知行合一。换句话说,不以使用为目的的读书都是打酱油。

接下来,我将教你学一个“三步用书法”,把书籍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从而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学以致用”最直接的操作就是“即学即用”,也就是当你从书里看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马上去联想“这个知识可以如何使用,去改变我的思想或行为?”,如果有条件的话,就马上去做。“三步用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共有三个步骤,分别是知识重述、扩展思考、自我应用

第一步,知识重述

你需要将书里介绍的新的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知识点“翻译”过来,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来。

就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举个例子,里面第三个习惯是“要事第一”,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时间管理矩阵”。看到这里,你就可以停下来进行深度学习。

首先,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这个知识点。咱们平时要处理的事务,可以分成四种,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

对于第一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需要马上处理,不处理可能会出现大问题,比如房子着火了,发生交通意外了等等,通常这类事情,也被称之为“危机”。很多人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上面。

对于第二类,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这些事不需要立刻完成,但也很重要。包括建立人际关系、规划长远目标,比如培训宣传防火知识,防患于未然。这类事情因为不紧急,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第三类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突然临时召开的不重要的会议,突如其来的*扰电话等等。很多人会整天疲于应付这些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事情。

对于第四类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朋友约你打牌之类的,可去可不去,也不紧急。

在上面这四类事务里,普通人处理第一类事情的时间占了绝大多数,然后再做些第四类事情去逃避现实,放松下。高效能人士则会避免陷入第三、第四类事情(因为它们不重要),而是花更多的时间在第二类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以减少第一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第二步,扩展思考

问自己,在现实生活里,这个知识中描述的内容和我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去延伸这个观点的适用面,再回归到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扩展思考。

比如,理解了“时间管理矩阵”这个概念后,你可以对比思考一下自己的情况。如果你发现现在在公司的状态,确实就是每天文山会海,忙得不要不要的。但是到了下班,自己回顾一天的工作,发现好像又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事,也没啥成果。那些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对于别人可能事紧急重要的,但对于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反而耽误了自己的重要工作,有时候还不得不留下来加班。

第三步,自我运用

接下来,针对这个知识点,问自己“将来我可能会怎么用这个知识点?”。思考后,写出你的下一步行动计划,明确完成的时间,量化完成的目标。最后通过定期复盘,让这个知识真正应用在自己的工作生活里。

接着刚才的情况,你意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第二类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也就是多去做好规划,参加业务培训,提升个人能力。

同时,对于同事拜托的杂事学会说“不”,不要让自己陷入不值得花时间的小事上。渐渐的,你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高,也做出了一些成绩。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一些紧急事情的处理,但已经从容了很多,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这样,这个“时间管理矩阵”的知识就被你用起来了。

通过“知识重述 扩展思考 自我应用”这样简单的三步,就可以把书里的内容活学活用起来。这三步,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而应该将这些思绪记录下来,这也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记录思考的过程

也就是写下你是怎么理解的,怎么想的,注意是记录过程,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第二步,记录下一步行动

写下具体你会如何将这个知识付诸实践,以及在什么时候会完成。

第三步,回顾并记录原因

在计划的时间点,去回顾这条记录,看看行动是否已完成。

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写出来。

如果已经完成,效果如何,同时对这个知识的运用有什么新的感悟,也可以写下来。

这个“知识记录”是需要定期回顾的,一方面可以加深理解并巩固过去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时刻督促自己去把知识运用起来。

好了,小结一下,这节课咱们讲了看完书后,运用知识的三步用书法:第一步是知识重述,第二步是扩展思考,第三步是自我应用。然后,你可以再通过“记录思考过程,记录下一步行动,回顾并记录原因”的步骤,形成学习闭环,这样就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了。

用这种方法,你累积的知识点将会越来越多,可能很快就记满了成百上千个知识点。但是,这些知识点之间是很松散的,彼此没有联系,也很难形成深度思考。如果不能及时构建一个知识体系,你很快又会回到“囤积知识”的老路上了。

那该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呢,咱们下节课再讲。

P12 如何搭建知识体系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搭建你的知识体系。

当你读了很多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许会发现这些知识点之间好像缺乏关联,很难记住;在需要的时候,你又不知道怎么去调用它们。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也许并不是你读书读得少,而是不知道如何管理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了更好的长期运用你的知识,就需要搭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知识体系”。

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具体分成三个步骤:明确主题、搭建框架、填充内容

第一步、明确主题

首先,你要知道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是为了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要把读的书跟你的个人目标关联起来。

比如,你有一个小目标,希望自己在六个月内提升个人的管理能力。但个人管理能力这个主题太大,应该再想下自己具体哪个方面是欠缺的。如果你经常在工作时无法按时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那么这可能是你的“时间管理”方面出了问题。那你要搭建的知识体系可以是:“如何高效分配时间,按时完成工作”。

第二步、搭建框架

这里介绍两种方法来搭建知识体系的框架。

第一种,自上而下,找出已有的知识结构

如果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有现成的知识结构,不需要自己去搭建,你可以先去找到一本或两本该领域的经典书籍。比如说,你的目的是学习“如何让客户为你的产品买单”,你可以看营销类的经典书籍《上瘾》,里面有一个福格行为模型,分别从用户的动机、行为能力、行动触发进行讲解,那么这就三个方面可以作为知识结构主题下的三个分支;然后,用户动机这个分支又可以再细分追求快乐、追求希望、追求认同三个次一级的分支。这时,你的知识体系已经有了架构了,就像一个树状结构。

第二种,自下而上,搭建新的知识结构

如果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知识结构,比如上面讲到的“如何高效分配时间,按时完成工作”的主题,你不知道市面上哪种时间管理方法和工具是合适你。这时,你可用主题阅读法来筛选需要的知识,搭建一个新结构。

这里提到了一个新概念:主题阅读,这个概念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主题阅读,是阅读的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简单来说就是带着你想解决的问题,去读不同的书。然后,把书里不同的观点汇总对比,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主题阅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准备期,你需要找到一份和你的主题相关的书单,可以参考图书馆的目录,书后的参考索引,或者是网上搜到的书单;然后,你去快速浏览这些书,确定哪些和你的主题相关。

第二个阶段是阅读本身。你要把筛选出来的书通读一遍,按图索骥,找出你需要的知识点和内容,做好记录和知识管理。

主题阅读是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同领域的书,一般是5-10本。这时,你就是书的主人,对这些书“翻牌子”,快速全面的了解一个细分领域的知识。拿前面这个例子来说,你想学习“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可以找到该领域的10本书,比如有讲番茄工作法的,讲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的,讲战胜拖延症的等等。然后,集中起来,通读一遍。通过主题阅读,自下而上,将每个分支的知识进行筛选,然后提炼共性,组建适合你的知识结构。

第三步、填充知识内容

经过前面两步,你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形成了一个结构框架,接下来你还就要去填充相关的知识,丰富整个结构,填充内容来自三个不同的来源。

第一、前期所搜集的“知识记录”。比如,你正在搭建“时间管理”的知识结构,你之前可能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看过并记录下关于“时间统计法”的知识点。那么,这时你就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收编进来,做好备注。

第二、每天接触到的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比如互联网平台上的文章、推送等等。很多人觉得碎片化信息一定是有害的,其实这是误解,碎片化信息是咱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产物,本身没啥问题;缺乏知识结构作为承载的“容器”,才会有问题。如果有了“容器”,也就是知识体系,这些碎片化信息彼此之间就能成为很好的补充。

第三、向专家请教。如果你要掌握某一细分领域的知识,可以去找到这个领域一流的专家,请教他们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观察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种方法往往能够更快速地发现和掌握问题背后的规律,打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壁垒。

顺便说一句,现在找到专家的渠道比以前方便很多,专家其实离你很近,比如你可以通过“在行”等平台去付费约见。

用什么工具去整理这些知识体系,也是看个人的习惯。有人喜欢在电脑里建立各个主题文件夹,再分门别类的去填充里面的内容;有人喜欢用知识管理APP,只要自己觉得好用就可以了。

当然,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更新和扩展,你不大可能100%完成某个领域下所有的内容,一定会有所遗漏。不过,这没关系,跟之前提到的二八原则一样,只要能涵盖到该领域80%的知识点,就已经很不错了。同时,你也需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来源,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下进行补充和迭代。

好了,让咱们再回顾下搭建知识体系,形成长期知识管理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明确主题,这就好比是一个人的“魂”。第二步,搭建框架,就好比是搭了一个人的“骨架”。第三步,填充内容,就好比丰满一个人的“血和肉”。

完成了这三步,一个知识体系就被创造出来,就像一个人一样,是一个有魂、有骨、有肉,健康完整、又有思想的个体。

说了这么多,无论是上节课提到的即学即用的“三步用书法”,还是本节课说的长期运用的“搭建知识结构”,它们核心关键其实都在一个“用”字上,读完书,就是要多使用、多输出。输出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

然而,很多人读完书,把书合上之后,的确是有满满的成就感,但是往往也会很快忘记看过的内容。那是因为,你过于注重读书的输入,而忽视了输出的重要性。

那么,当你看完一本书之后,除了将知识在大脑里反复琢磨以及将它记录下来之外,还有没有更加实在、更加高效,可以触达到更多人的输出方式呢?有的。

下一节课,我将向你介绍,读完书后最有效的输出方式:讲书。这种方式也能让你从个人阅读迈向群体阅读,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去影响他人。咱们下节课再聊。

P13 输出式阅读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输出式阅读。

前面咱们花了12节课的时间,讲解了该如何高效的阅读一本书。如果只是读书,那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单向的输入。把读书当做了学习,是对学习这件事最大的误解。阅读一本书,只是一个开始,真正好的学习,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对别人进行输出。

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曾研究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这个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地展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的多少。

“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咱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的学习方式,是“把你学过的东西讲给别人听”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学习金字塔就告诉你,听讲和看书其实是属于“被动学习”,对知识的吸收效果并不好。只有进入“主动学习”的层面,主动输出,分享或教给别人自己学过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最好的。

看完一本书后,输出方法有很多。画一幅思维导图,是输出;写一篇读书笔记,是输出;做一个读书PPT,也是输出;但最有效的输出方式是,给别人做一次读书分享。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教授认为:人们习惯用复杂的词汇来掩饰自己不明白的事情。要想彻底地掌握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通俗有条理地表达一次。在西方,这被称为“费曼学习法”,被誉为“史上最强学习方法”。

所以,在众多输出式阅读方法中,我推荐你学习讲书这种技能。那什么是讲书呢?简单点说,就是当你看完一本书以后,经过自己的消化和理解,把书里的内容精华和感悟收获,分享给其他人的方式。

我讲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做书店的时候,有一次,我的同事找到我,反映一个问题,我们在组织举办读书会时,需要提前报名,经常发现不少报名者会“放鸽子”,报了名,占了名额,人却不来。于是,我就用了一招非常简单的方法,就大大降低了爽约的情况。这源于我曾经讲过的一本书。这本书叫《细节》。

我花了一周时间去读。又花了一周去准备。这个过程中,我把这本书的框架和内容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把要点提炼出来,再结合一些案例去讲,这个过程,就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中有一个案例。有研究者扮成海滩游客,把一个收音机放在正在晒太阳的人身边,然后下海去游泳。第一种情况,研究者没有请晒太阳的人照看物品,就直接游泳去了。第二种情况,研究者会请那位晒太阳的人帮忙照看一下收音机。绝大多数人都承诺:“ 没问题。”此时,另一个研究人员假扮成小偷,跑过来一把抓起收音机就跑。在研究者没有要求口头承诺的情况下, 20 个人里只有4人阻止了那个假小偷;在研究者提出请求的情况下,20个人里有19 个人都采取了行动。这是为什么呢?

再比如,当客户打进预约电话去饭店预约一个座位,约好了日期和时间之后,饭店会请他们重复预约细节,然后再挂上电话。这个微小的动作呢,就会使爽约率大大降低。这又是为什么呢?这2个例子是不是都很有意思?原理是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遵守承诺,特别是这个承诺是咱们主动做出的、而且被公之于众。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主动承诺的力量”。

当我的同事询问我如何减少“放鸽子”情况时,我之前讲书时说过的案例一下子就跳出了脑海,马上采取了“主动承诺”这招。于是,我们在设计活动报名表时,加了一项“是否确定参加?”,要求报名者必选确认。虽然这只是小小的改动,而且看似多此一举,结果报名者爽约的情况,果然得到了改善。

你看,因为我自己讲了这本书,就对书中的案例产生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最后也能更好的促使我学以致用。咱们常说“知易行难”。之所以“知道”和“做到”之间难以跨越,其实中间还差了一件事:“说到”。“讲书”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更好的吸收、整理、消化书中的内容,把这些内容转化成是自己的。所以,读到 说到 做到,才等于得到。

当然,你也许会说,我没有那么多去读书会分享的机会,或者我不太敢在很多人面前表达分享,怎么办?没关系,分享的门槛没有那么高,只要你在读完一本书后,找一、两个亲友去讲讲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也是可以的。时间不需要太长,两三分钟也可以。

当你从书中获取的信息,不再只是停留在脑海里,而是讲给旁人的时候,你就会去思考、组织语言,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进行重新加工。

你用眼睛看到的信息,再通过大脑处理,再到嘴巴说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发生神奇的反应,加深了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

如果你将在一些类似读书会这样的公众场合分享一本书,你必定会去好好翻看,认真准备,这个过程就“迫使”你再次深度阅读,让你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讲书,就是阅读 分享。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这就是一个通过输出倒逼自己输入的过程,也是一种高效主动的学习方法。

同时,当你分享书的时候,或许有的听众也恰好看过。这时,你也可以去听听别人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每个人可能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提出不同看法与见解,通过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于是,你对一本书又可以获得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认识了。

为了讲好一本书,你往往还需要做笔记,勤思考,画思维导图整理思路,查阅相关资料,写讲稿,最后还要在公众面前用演讲的形式去表达出来。相信聪明的你已经看出来了,“讲书”,可以说是一件综合了很多能力的事情。能把一本书讲好,可以锻炼很多能力,最后收获最大的人一定是你自己,你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因此又上升了一个台阶。除此之外,你的个人影响力也会因为一次好的“讲书”而扩大。

不过,读书读的好,不代表你能讲的好。要把一本书讲得既清晰有条理又精彩纷呈,既有深度又不失原味,其实并不容易,需要专业的练习。那究竟该如何讲好一本书呢?咱们下一节课再讲。

P14 如何讲好一本书

你好,欢迎收听我的课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我是赵冰。今天我来跟你说的是:如何讲好一本书。

之前咱们讲到了,讲书是一个通过输出倒逼自己输入的过程,是一种高效主动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咱们就来聊聊如何讲好一本书。

首先,你必须要对书“吃透”,要充分的挖掘这本书的内容及背后的价值,才能给予听众以更大的收获。

这里,我总结出三个问题,你可以在每一次读书分享之前,反复来问一问自己,找到分享好一本书的思路,拿《断舍离》这本书举个例子。

第一个问题:你看了那么多书,为何偏偏要推荐这本?它有何特别之处?

你不应该简单地为了去分享而分享,而是切实回归到自身的感受,去讲出你分享这本书的意义。所以你有必要把书的核心精华与特别之处向别人说明。

那我为什么要分享《断舍离》这本书呢?因为,现代社会里物质状况虽然已经非常丰裕了,但这反而让人产生更多的苦恼。这本书提出的“断舍离”的理念刚好可以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它有一套独特的实践体系,能帮助现代都市中的人们生活得更好,所以这本书值得推荐。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本书,他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是什么?真的就是这样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没有更深层的意思呢?

这个问题是促使你不断深挖出书的精髓,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通过反复的阅读,反复的叩问,往往能获得更深度的收获。

一本好书,是值得读很多遍的。比如《红楼梦》这样经典著作,读一遍和读十遍,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还有之前咱们提到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经典书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深度去挖掘书的价值。

比如,我在读《断舍离》时,刚开始觉得这本书表面上就是讲物品层面的整理术。当我多看了几遍后,领悟就更深了,其实书里面还讲到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是心灵层面的整理术。再进一步挖掘,我又发现那更是一套生活艺术,是哲学层面的“断舍离”。

另外,结合我自己在制造型企业工作过的经历,我还会把制造业里的“精益生产、5S”等理念和“断舍离”联系起来,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三个问题:这本书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或改变?或者,它可以带给听众什么启发或改变?

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人,回到了读者和听众的角度。这时,你反求诸己,问自己这本书究竟给了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小到一个观念的更新,大到整个人生轨迹的改变,都可以聊聊。

一次阅读分享,就是一次全新认知升级的开启。通过分享,把你对书的理解和吸收,传递给他人,去影响他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在读完《断舍离》这本书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实践“断舍离”,先从物品开始(丢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后面甚至延伸到“人际关系”(比如说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这样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物理空间上的“释放”,也“清空”了心理上“空间”,给自己心灵上做了减法,让自己更轻松,也获得更好的人生体验。所以,我也希望其他书友也来阅读这本书,让“断舍离”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变化。

好了,如果你要去分享一本书的话,你可以尝试着就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自问自答,不断挖掘,然后延展出一次有质量的分享。

仅仅有了以上三个思路去挖掘讲书的素材还远远不够。讲书,到底要怎么讲,才能把一本书讲好、讲透、讲得精彩,让听众有收获,还听得津津有味呢?这里有三个锦囊送给你。

第一,要以听众为中心。

在给别人做分享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你讲了什么,而是听众听到了什么?讲书的时候,讲书人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你看过了这本书,你特别有表达*,恨不得把书里面的内容一股脑都告诉别人,你会不自觉的“越说越多”。这是一种“自嗨”式讲书,完全不顾及听众感受,自说自话。这是不对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呢,就是在开始讲书之前,你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听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听你讲这本书,了解他们的期待和痛点是什么?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沿着答案去设计你的分享,就更让听众接受了。

第二,切记不要有“知识诅咒”。

所谓“知识诅咒”,就是你懂得了一个知识,就会觉得很简单,误以为别人也应该知道。因为你看了书,你对某个领域很熟悉了,你会认为听众都应该明白你讲的一些书里的专业词汇。那些太专业、太多的信息,或者不清晰的结构,很容易让听众觉得不知所云。好的讲书,一定要尽量的简单易懂。送你六个字:接地气,讲人话。

第三,好的讲书的输出,是日积月累的阅读输入的呈现。

讲书,还是要回归到书本身,回归到你的阅读积累。讲书讲得好的,一定是讲书人自己很热爱看书,对讲的这本书也非常喜欢和认可,有一定的阅读功底。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辈子的学习修炼的功课。

本节课讲解了“如何讲好一本书”。小结一下,挖掘讲书的素材,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你看了那么多书,为何偏偏要推荐这本?它有何特别之处?第二,作者写这本书,他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是什么?真的就是这样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有没有更深层的意思呢?第三,这本书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或改变?或者,它可以带给听众什么启发或改变?

为了真正讲好一本书,我送你了三个锦囊,分别是:要以听众为中心、不要有“知识诅咒”、平常多输入积累。

听完本节课,希望将来你不再是以单纯的读了多少本书,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效,而是以成功的讲了多少本书来衡量。

好了,到这里,《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门课就要进入尾声了。最后,让咱们回顾下整门课程的内容。这门课分成6大模块,分别讲了如何破除阅读的焦虑,如何提升阅读的速度,如何拓展阅读的广度,如何加深阅读的深度,如何学以致用,以及如何将阅读进行输出,内容比较丰富,你可以反复收听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非常感谢你的聆听与陪伴,希望在听完这门课之后,你可以立刻实践起来,祝你成为一个高效阅读的高手,谢谢。

栏目热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电子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电子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电子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电子书)

思维导图的使用频率已经可以和office软件媲美了,但是用了两年X-Mind的我,最近居然才发现原来它居然还有一些自带的...

2022-10-27 14:53:21查看全文 >>

顾客引流方法和技巧(顾客转介绍60种方法)

顾客引流方法和技巧(顾客转介绍60种方法)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最好使的一把刀,要想获得流量,最好的途径就是多渠道引流。1、拓客引擎引流拓客引擎是专业的拓客引流...

2022-10-27 14:52:10查看全文 >>

卖蔬菜如何引流客户进店(卖蔬菜怎么喊话吸引顾客)

卖蔬菜如何引流客户进店(卖蔬菜怎么喊话吸引顾客)

在任何行业,都有一个先付出后回报的过程。没有哪个老板从一开店就在赚钱。消费者买水果的时候都希望便宜一点,这是很正常的心理...

2022-10-27 15:06:06查看全文 >>

手机如何引流客户进店(手机店怎么引流客户到店)

手机如何引流客户进店(手机店怎么引流客户到店)

相信绝大多数传统零售门店,为了更好地引流到店,会花去大量的成本来吸引顾客,从线下推广(单页、海报、易拉宝等),到线上宣传...

2022-10-27 15:12:19查看全文 >>

怎么说才能引流顾客进店(怎么在门口引流顾客进店)

怎么说才能引流顾客进店(怎么在门口引流顾客进店)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实体店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再加上同行竞争激烈,几乎把实体店压得喘不过气来。实体店想要...

2022-10-27 15:24:06查看全文 >>

如何阅读一本书四种阅读方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四种阅读方法(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当你在阅读任何一种实用...

2022-10-27 15:29:15查看全文 >>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电子书(整本书阅读最好的方法)

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电子书(整本书阅读最好的方法)

前几天几个朋友在一起聚餐,好朋友玲玲说,她在这一个月内读了三本书,收获很大。其他几位朋友都投去了不一样的目光,有羡慕的...

2022-10-27 15:22:45查看全文 >>

整本书阅读的最好方法(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整本书阅读的最好方法(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要求的是《悲惨世界》和《边城》,这两本书正好都有同名的影视作品。班里一个同学问我,不喜欢看小说,能不...

2022-10-27 15:14:26查看全文 >>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如何在线阅读想阅读的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书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如何在线阅读想阅读的书籍)

其实我一直觉得"怎样阅读一本书"是一个没有多大必要讨论的话题,但还是不时地会看到别人在讨论(传授)怎样阅...

2022-10-27 15:26:37查看全文 >>

如何阅读一本书免费电子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电子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免费电子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电子书)

在生活中,很多朋友喜欢看电子书,你们平时都是去哪里白嫖?有了下面这8个宝藏网站,就没有你找不到的电子书,不仅免费资源还多...

2022-10-27 15:32:43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