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有磨成粉的黄米和江米。图/视觉中国
粘豆包使用的黄米,是由五谷之一的“黍”脱壳去皮而来,黍也就是俗话说的靡子。在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靡子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与杂草竞争力强等优点,成为东北最早种植的粮食之一。不过,由于它产量很低,玉米、水稻这些高产量作物相继在东北安家后,靡子便少了很多。当然,为了吃粘豆包,东北农民依然会留出一块地种糜子。
黄米粘性十足,用来做粘糕、粘米饼正好,还可以直接做成黄米饭。黏糯糯的黄米饭,拌上白砂糖,粒粒香甜。“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大碗吃米,大口吃肉,是东北人在猫冬日子里难得的乐趣。

▲ 正在炕上发酵的江米面。摄影/邱会宁
用黄米做粘豆包,还要会发面,这项技术活也只有多年发面经验的人才能胜任。黄米面不像白面,不能通过酵母粉、苏打粉来发酵,而是靠东北天然的空调——热炕。大缸大盆被黄米面填满后,码在热炕头上,用大棉被盖好。等过了两三天,再掀开盖帘,闻一闻、拍一拍、揉一揉,就知道面是否发好了。发好的面,透着淡淡的酸味,韧性刚好,这样的面才能做出粘性刚好的豆包。
豆 | 吃豆捣豆,乐趣无穷

▲ 花豆。摄影/图瑞,图/图虫·创意
东北人格外“爱豆”,这片沃土也是各种豆类生长的天堂。吃豆包,选什么豆也很重要。能成为豆包的馅料,必须要沙软,比如有红芸豆、红小豆。但是东北人最喜爱的还是属好看的花豆,紫红色的豆皮缀有白色花斑或者条纹,这种花豆和黄米面才是标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