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中国书法持续大发展,参加展览成了书法家创作的主要动力,为迎合展览需要,书法的艺术性大大加强,强调继承传统也强调创新,不仅在笔法等技法层面,墨法上也要创新,通过墨色变化强化视觉效果。
苏轼 《致季常尺牍》
其实在古代并没有墨色,宋代以前尺牍、信札、诗札、文稿等,皆是日常书写,字体比较小,没有墨色变化的要求,用墨多浓墨,“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直到宋以后,书法的尺幅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挂轴,尺幅大了字也就大了,线条跟着粗了,为避免线条单一和沉闷,于是开始追求墨色变化。开始只是借助“飞白书”的形式追求墨色变化。
苏轼《文与可飞白赞》赞扬文与可的飞白书:
“始余见其诗与文,又得见其行草篆隶也,以为止此矣。既没一年,而复见其飞白。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
自此,飞白书促进了追求墨法变化的意识。
飞白书强调的是枯笔墨色变化,追求墨法的变化肇始于“飞白书”,我们回过头看来重新认识飞白书。
敦煌遗书中的花字
《说文解字》序说:“秦有八法,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文中提到了鸟虫书,说明从东周到秦、汉,鸟虫书始终都很流行。鸟虫书有书法家为了字体的美饰,在线条上添加各种鸟虫图案,到了东汉后期,鸟虫书的美饰方法被一波三折和蚕头雁尾所取代,出现成熟的分书。再之后后,书家们将字体的美饰方法改变为墨色变化,创造岀一种美术字叫飞白书。
唐太宗飞白书
看来飞白书最初是分书的美术字,因为它富有变化,所以深受欢迎,广为流传。唐宋时代,飞白书深得帝王青睐,唐太宗喜欢以飞白书赏赐大臣,到时成了小礼品。《唐书》卷七四《刘泊传》云:“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赏宴三品以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所书《晋祠铭碑》的碑额就是飞白书,就不足为奇了,老大喜欢呀。唐高宗也喜欢以飞白书赏赐群臣,所书《纪功颂碑》的碑额也是飞白书。武则天就更不用说了,那《升仙太子碑》的碑额更是飞白书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