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编程也好计算机语言也好,已经从一种专业人士掌控或使用的技术,变成了大家只要想学习就能找到方式方法的工具。
编程的门槛低了,艺术走了进来,结果就是不论在实际工作还是国内外院校的要求和教学中,代码和艺术设计的结合都变得越来越密切。之前也跟大家讲过不少操作步骤和作品集案例分析了,但到了实际教学中,还是会有同学问起:我一定要学代码吗?这算是转行“码农”了吗?我该如何入门呢?
所以今天,我们不教具体的应用教程,而是来聊聊代码和艺术设计的联系,讲讲同学们该如何在创作中活用代码、如何选择编程语言。
01 码农和艺术家有那么不同吗?近十年左右,给从事程序开发、程序维护的人的外号似乎变得稍微好听了那么一点,从一开始的“修电脑的”、“IT民工”变成了“程序猿”、“码农”。
可能也是因为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编程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吧。
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集中行业之一——“互联网”
不过现在提到“码农”,掉头发是散热快、格子衫是工作服的刻板印象还是根深蒂固,跟“艺术家”的形象实在太过不同。可是码农和艺术家设计师,两者的工作就这么不一样吗?
有这么一段话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码农的草帽底下,是一颗充满创造力的自由不羁的头脑。他们遵从最佳实践而痛恨陈规教条,他们欣赏天才而不迷信权威,他们喜欢思考而不轻易苟同。他们是技术人,却追求人文理想;他们敢于呐喊,说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更善于脚踏实地,用自己的点滴工作去改变现状。”——图灵中文社区电子杂志《码农》第一期《所谓码农》,作者武卫东
所以“码农”,说的也不过是工作方式而已,敲代码也不影响码农有一颗追求理想、美感、创意的心;同样一位艺术家、设计师若是需要靠编程来完成创作或工作,戏称自己是“码农”又有何不可呢?
艺术家 Michael Hansmeyer通过计算机生成为歌剧《莫扎特》制作的布景 图源:AIArtists.org
再放大一点说,敲代码、做设计,和种地,除了方式、工具不同,逻辑其实也是一样的。
种地为了什么?为了来年收成好吃饭不愁还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那就得选对种什么、怎么种、用什么工具,那放到编程和设计创作上,也是首先要找准定位、明确需求,然后找准入手点、选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