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什么意思(女人营卫不和的症状)

来源:原点资讯(m.360kss.com)时间:2022-10-28 03:52:35作者:YD166手机阅读>>

自《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已绵延2500余年。

在人类向着“文明”奔跑的进程中,中医学像一个魅力无穷的“旋涡”,将各家学说、各领域学科纷纷吸纳了进来,融汇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结构。

从广义讲,中医学已经突破了“医”的范畴,成为了一门星光闪耀、幽显集会的生命科学。因此,真正的“大医”也已经突破了“医”的局限,他们是在生命个性与自然规律的隧道中上下求索。

数千年来,医典浩瀚,医家辈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说之不尽;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温病派,流派纵横。

这正是中医之美的魅力所在。但是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说,这种美有时又会成为一个美丽的“陷阱”,它像暗夜中的灯火,照亮了夜空,也引来了飞蛾扑火,多少初学者在膜拜中、在向往中,却不知所踪。

因为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被各家学术、理论包裹的太厚太重了,这些理论对中医学有的有用,有的没用。有人用易经解释中医,有人用八卦解释中医,有人用河洛理数解释中医,有人用五运六气解释中医……这就给中医学画出了一张又一张脸谱,如果再给中医学描描眉、画画眼,中医学的脸谱就更多了,导致很多人不知道中医究竟是何物,这给中医学的学习和传承制造了难度。

其实,中医学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在久远的史前阶段,人们“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灾”,发明了原始农业;“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创建了原始医药;从“辨百物之性”中了解了自然万物以及日常生活对人体的影响与作用,从而逐步归纳和总结建立起了古中医学理论。

随着近代医学的兴起,医学领域又开始向研究人体的实体结构方面深入,细胞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理学等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建立和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五十年代以来,医学的发展深入到了生物分子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体研究提供了大量灵敏高效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技术,包括光学观测、电学检测、化学分析、显微操作以及电子放大和计算机的装置和技术等,使医学准确掌握了人体超微结构领域的特点和功能变化。

从古中医学到现代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古人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发现了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让医学观察进入到人体细胞的微观世界,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与生物学的资料表明,人体不仅仅是一个包含众多子系统的复杂大系统,同时是从属于环境这个巨系统的组成部分,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在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中生存和发展。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天地。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学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古代先贤对内与外、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充分认识和高度慨括。但对于学医者而言,不能一步崴进这个思想的神坛里,而是要回归到医学的本来空间,从根本上去完成对中医学的认识。

当从这个角度出发时,我们会发现,原来圣人是最朴素的人,圣人说的话是最直白、最接地气的话。比如被尊为“医源”的《黄帝内经》中讲道:

“何谓气?”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何谓神?”

“血气者人之神。”

……

单从字面来看,这几句话言辞古奥、理义精微,很难看懂,但这是古体文字和古人行文的表述方式,转化成现代的白话文则是:

什么是“气”?

上焦把饮食精微物质宣发布散到全身,可以温煦皮肤、充实形体、滋润毛发,就像雾露灌溉各种生物一样,这就叫做气。

什么是“津”?

肌腠疏泄太过,汗出过多,这样的汗就叫做津。

什么是“液”?

饮食入胃,水谷精微充满于周身,外溢部分输注于骨髓中,使关节曲伸灵活,渗出的部分可以补益脑髓,散布到皮肤,保持皮肤润泽的物质,就叫做液。

什么是“血”?

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后,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经过气化变成红色的液体,就叫做血。

什么是“脉”?

约束营血,使之不能向外流溢,就叫做脉。

什么是“神”?

气血就是神。

在黄帝与岐伯的一问一答中,我们很清晰地知道了气、津、液、血、脉、神是怎么回事,而且我们能感受到,黄帝在客观地问,岐伯在客观地描述,这便是《黄帝内经》的魅力。

整部《黄帝内经》都是在客观地描述自然之象、生活之象、人体之象,它像一个不加美颜的照相机,看到圆就画个圆,看到方就画个方,所以《黄帝内经》成为了经典,被尊为“医源”。

既然《黄帝内经》的内容是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来的,那么进而推之,生产生活实践就是医源!这意味着,学医者的一只眼睛要去读经典,一只眼睛要去观察生活。当学医的方向从庞杂浩瀚的医学理论、学说中转向生活中时,才会发现中医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比如何谓阴阳?如果从阴阳理论去理解,会越陷越深,深得最后让你知难而退。但是如果从生活中去寻找“阴阳”却是另一番景象。

生活中用的煤气罐,里面空的时候,提起来很轻,当灌满了煤气后,再提很重,用手一晃,便有像液体一样的有形、有质的东西在里面。将煤气罐连接到煤气灶上打开开关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晃晃煤气罐,里面的液体没有了,哪里去了呢?通过煤气灶转化成光、转化成热,光和热就是“阳”,里面那个液体一样的物质就是“阴”,煤气的使用过程就是阴转化成阳的过程。由此可见,阴是阳的蓄积态,是有形的;阳是阴的释放态,是无形的。也由此可知,阴阳是一体的,阴就是阳,阳就是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理论阐述上可以分开来讲,但是阴阳本身分无可分,否则,作为阴和阳整体的事物就会消亡,所以古语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不存在脱离事物整体而存在的纯阴和纯阳。而阴阳理论只是表述事物的二分法而已。

再从人体来看阴阳,同样如此。小孩刚出生的时候仅有五十公分、六七斤重。出生后,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睁着眼吃、闭着眼吃,吃呀吃,一直吃到女子二七14岁,男子二八16岁,往你面前一站,变成了一个肌肉丰满、体格健壮的大姑娘、小伙子。那么,大姑娘、小伙子这么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格是怎么形成的?是他们从刚出生时就开始吃、消化、吸收得来的气血营养,在一天中,这些气血营养有消耗掉的,有蓄积下来的,有存有攒,蓄积下来的变成了肌肉、骨骼,也就是有形的阴精阴血,这些阴精阴血又在不断地释放形成人体的生命特征和生命活动,即人身之阳。

这样来看阴阳,来理解阴阳,是不是很简单、很明了?所有的概念只有与生活中的具象之物对应时才容易理解。

在对病因、病机的把握和辨证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与生活中理和实的对应与参照。比如,人“上火”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不敢吃辣椒,怕上火;天一热就狂喝冷饮,怕上火;看着美味的羊肉不敢吃,怕上火……

人是恒温动物,而且人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怎么会那么容易上火?如果外界中的热能导致人上火的话,那么一些颈肩不舒服或者腰腿疼痛的人为什么会选择拔罐、艾灸等去调理?铺上毛布、洒上酒精,把皮肤灸红、灸热,灸得大汗淋漓,瘢痕灸甚至将皮肤灸烂、灸出水泡、灸的化脓,这么大的火,这么大的热,不但没有危害到人的身体,没有让人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没有让人“上火”,反而对人体有了很好的治疗作用,增强了肌体的免疫力。

这说明,外界之火并没有危害到人的身体,没有让人体产生所谓的邪火,那么人体内的火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以中暑为例,很多人认为暑属于热,所以天热、紫外线强的时候容易中暑,那么为什么同样在暑天里,有的人会中暑,有的人不会中暑呢?

回归到生活中来看,一进入夏季,西瓜、鸭梨、冰棍、雪糕、冷饮、冰啤酒的市场火爆起来,商家们拉出“清凉一夏”的横幅,消费者们在“越冰越爽”中狂舞,最终总有几人因中暑晕倒在地,这时,中暑者将中暑归罪于天热,却没有去想自己吃了什么、喝了什么。

暑天天气热,体内阳气往外升散,内里空虚,胃肠道寒凉,这时再贪凉饮冷,导致中焦虚寒,气机阻滞,消化吸收不好,气血供应不足,于是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倒等中暑症状,这就是中暑的原理。

为什么中暑后喝一瓶藿香正气水就会感觉舒服?因为藿香正气的成分里都是温热散寒的热药。因此,中暑其实是中寒,如果不想让自己在大热天里中暑,方法很简单,天越热,越忌贪凉饮冷,多喝热水、吃热饭,《素问·热病论》中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由此可知,人体的火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的,是因中焦虚寒而生的。

人体中火的表现并不仅仅表现在内部,也表现在外部。比如,很多北方人在寒冷的冬天里容易把手冻伤,冻伤处火烧火燎地烫热,为什么?其原理是当人体的局部受寒时,血管就要收缩,血液供应不上,身体为了自我救治这个地方,要把其他地方的血液、能量调用过来,包裹着寒气、消化寒气、清除寒气,于是在其周围就形成热,这就是为什么当人感觉五心烧热时却手脚冰凉,因为手脚上的气血能量被身体调用走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当人体局部受寒的时候,阻滞了人体气机、气血的运行,因为阻滞,就会在阻滞的周围产生瘀热。

综上所述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的实例,如果不去深究,便是生活的日常,如果深想一步,便是中医学的原理,如果你留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生活中这样的实例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因此,打开中医学大门的那把钥匙就是“生活”二字,结合着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理和实去认识中医、学习中医,会越学越明,如果机械地陷入到学说和理论里,生硬地钻进中医学教材和历代典籍里不能自拔,就会越学越迷,这也是笔者在学习中医过程中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所以对于学习中医者而言,不要好高鹜远,要渐学渐悟,回归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来,回归到“医”的根本上来,用生活中的理和实去认识中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中医学。

(作者/董学军: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扶阳与补土派学术传承与创新论坛”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馆共同体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理事、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特聘中医专家、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院长,还担任哮喘、肺间质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疑难病及肾病综合征课题组领衔专家,师从第四代中医“火神派”传人彭重善,并成为“火神派”第五代传人,是“扶阳中土论”理论体系创始人,已写作并出版了《有胃气则生》《扶阳中土论》等系列中医学专著。)

来源: 消费日报网

栏目热文

久困渐能安什么意思(极困尽消的含义)

久困渐能安什么意思(极困尽消的含义)

盼望着,盼望着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初春,暖意未感,寒意依然,心思徘徊在昨天。人物依稀,拾起记忆已不见初识情怀,...

2022-10-28 03:48:19查看全文 >>

向远而生向暖而栖什么意思(向阳而生向暖而立什么意思)

向远而生向暖而栖什么意思(向阳而生向暖而立什么意思)

人生最可贵的是什么?认识到生活的不容易,仍然踏踏实实地行走在生活;认识到生活的苦难和曲折,还是那么不改从容天真地去实践这...

2022-10-28 03:54:14查看全文 >>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是什么意思(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是什么意思(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1、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大意】安谷:能吃得下饭。绝谷:不能吃饭。意为病人如果能吃得下饭,就可以活下去;如果连饭都吃不下,...

2022-10-28 04:29:03查看全文 >>

木空则朽火空则发什么意思(火空则发是指纳音还是地支)

木空则朽火空则发什么意思(火空则发是指纳音还是地支)

今天我们就直接入主题,空亡是什么意思 对于空亡,历来在命理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空亡是什么意思?空亡的意思的很简单,那...

2022-10-28 03:49:09查看全文 >>

动摇则俗气得消的动摇是什么意思(动摇则谷气得消动摇是什么意思)

动摇则俗气得消的动摇是什么意思(动摇则谷气得消动摇是什么意思)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著作,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渗透各个学科,尤其对中医学的深远不可小视。张景岳说得好:“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2022-10-28 03:52:15查看全文 >>

风盛则气壅是什么意思(土虚则气犯而喘什么意思)

风盛则气壅是什么意思(土虚则气犯而喘什么意思)

金起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证经验总结(上)杨敏,郭杨,瞿幸,等等寻常型银屑病中医称“白疕”“干癣”等,以红斑鳞屑样皮疹,...

2022-10-28 04:31:00查看全文 >>

凛乎其不可留也是什么意思(已去之事不可留已逝之情不可恋)

凛乎其不可留也是什么意思(已去之事不可留已逝之情不可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bǎn)。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

2022-10-28 04:11:43查看全文 >>

意存忠厚气堪平什么意思(朱子家训原文)

意存忠厚气堪平什么意思(朱子家训原文)

藏头诗作者/长乐铁道兵(林锦)书法作者/蒋仕军心有尺规行不乱,意存忠厚气堪平【心】有尺规行不乱,【有】得有失心宽畅。【尺...

2022-10-28 03:56:01查看全文 >>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什么意思(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饥来则食困来即眠什么意思(饥来则食困来则眠)

作者:张再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有别于流行的以精英文化为大传统而以民间文化为小传统的文化传统划分,从中国...

2022-10-28 03:55:43查看全文 >>

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什么意思(阳气尽则卧是什么意思)

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什么意思(阳气尽则卧是什么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时间指南,对于人体健康...

2022-10-28 04:08:32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