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潮与秋雨中,秋天的第五个节气来到了,10月8日,寒露节气。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古人观察到,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羽毛相似,古人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菊花,是秋天标志性的植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典型意义的植物。菊花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的书写里的?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离*》应该是最早书写菊的诗歌。”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的潘玲博士说,“这里的菊是可食用的,它是香草,同时有美的形状,美与实用兼备。中国古典美学倡导‘尽善尽美’,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美善合一’的原则。”
潘玲介绍,文献记载里的菊,大致有两个脉络:在医家、民俗记载中,菊因其实用性,入药、入酒,祛病延年,辟邪长生;文人书写中,菊因其花期、姿态,被赋予高洁、脱俗等特质。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总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的这一特质是由陶渊明发扬的。归于田园的陶渊明,偏爱菊花。他的多首诗歌里,菊都是主角。“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潘玲说,这些诗作让采菊东篱的诗人形象和不慕名利、真实自得的超然境界互映,成为文人的理想。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典雅》中说“落花无语,人淡如菊”。“菊未必‘淡’,是诗人在咏菊中寄托自己的真情,成为幽雅贞静、安苦守节的象征。”潘玲说。
自陶渊明后,大量文人以菊为题,以菊类比君子的洁身自好。“不是花中最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晴”(唐·白居易《咏菊》);“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黄花》)。
原产于中国的菊,在世俗生活中是另外的风景。潘玲介绍,宋代《梦梁录》里记载,南宋临安城从宫中到富户、中人之家,都要买菊、赏菊,当时培育出的菊花有七八十种,香气持久,白色花瓣黄色花蕊的品种最受欢迎。清代文献记载,京城里新开的店铺堆菊花山招揽生意;乾隆年间广东中山就有菊花大会。不论是超然的文人理想,还是热闹的市井时令,菊花与人的密切关系,正是美善合一的不断传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竺佳怡)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