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椒江南岸,台州湾的西岸。这里地处温黄平原的北部,是个沃野千里、河道成网的地方,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祖辈们围海垦田,才有了一望无边的江南水乡,一塘、二塘、三塘、四塘……这些熟悉的地名是海塘变迁的记忆,一条河、二条河、三条河……这些从老海城开始的纵向河流记录家乡人民的奋斗史。祖父曾说起他九岁时(民国九年),大海就在三甲以东的一二里处,那一年台风携着海潮冲毁海塘,地处沿海的家乡屋倒人亡。那一年洪潮涨到房屋的一米高处,很久才退去,老屋廊柱的水痕记着潮水的肆虐,这痕迹在潮湿的天气里愈发清晰。
家乡的人民世世代代与无情的台风洪潮抗争着,勤劳的人民使大海的人工围垦线不断外移,从明朝的丁进塘开始,就翻开了历经500年椒南平原大围垦的篇章。从老海城的一塘开始,二塘、三塘……海岸线不断地向东移。上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椒江下陈的一个小村庄,从我记事起,就记得大人们年年在筑九塘。那时的七塘垦区已成为橘场,种着大片大片的橘树;八塘垦区有盐场,每年都有海盐免费供应。我曾去橘场玩过,也见过晒盐的场面。很是遗憾,小时候一直没有去过九塘,那里成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只是听大人们说起,它横亘在海边守护着家乡。
每年的夏天,台风还是一个接一个地袭来,九塘还是年年地抢修,椒江人民想尽了办法加固土坝:在海滩上种大米草,编大竹筐装泥筑坝……在炎炎夏日下,在寒风凛冽中,农民身陷泥地挖泥筑坝,风餐露宿多少心血付出……时光流转到了1997年,十一号台风携潮而来,小时候听祖父说起的灾情再次上演。祖辈父辈辛辛苦苦了十几年的九塘毁于一旦,洪潮冲开海塘涌向田原,淹没了庄稼,冲倒了房屋,曾经一片葱郁的稻田成汪洋大海。海水倒灌,苦涩的咸水让庄稼绝收。我清楚地记得那被冲上街头的油罐车,还有那些倒塌的房子。灾后的家乡啊,一片萧瑟。这九塘啊,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汗水的海塘,可台风与潮水还是摧毁了这一切。
1997年底,我区发出了“万众一心修堤塘”的号召,决心用三年时间,按照“一年动工、二年铺开、三年建成”的目标要求,把全区沿江沿海标准较低的52.78公里堤塘建成为五十年至百年一遇的高标准堤塘。全体动员全民捐款,17个月后,终于在1999年4月建成了五十年一遇的三甲九塘。如今海塘的北端起点,巍然屹立着一座海塘纪念碑,这纪念碑诉说着椒江人民的奋斗历程,碑文讲叙了九塘的故事。江滨公园里还有浙东千里海塘纪念碑,展示着椒江人民的豪情壮志。记得那时曾兴奋地去看新海塘,震撼于它的宏伟气势,赞叹海天辽阔的壮丽景色。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的九塘边景色秀丽,骑行在海塘上,满目的绿意葱茏,马尾松、夹竹桃等树木高大茂密,各色的花在海塘边开放,间或有小鸟的歌声传来,让人倍感亲切。九塘围垦区内厂房林立、大道纵横,分明是一座现代滨海城市。在围垦区的北部还有大片的农田,以及围绕着农田的防护林,展示出一派田园风光。农民们在田原里种瓜种菜、养鱼养鸡,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在人多地少的椒江,土地紧缺已成为制约椒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椒江人民把目光瞄向潜力巨大的海洋,向更远的“海”要地。1997年7月起,在九塘外的十塘一期围垦工程启动了。10多年过去了,十塘工程终于完工,整个十塘围垦工程共“产出”近8000亩土地。与此同时,总投资8.81亿元、计划工期5年、围垦面积40013万亩的十一塘围垦工程于2007年7月开工建设。到如今,十一塘围垦已完工验收,实现围区总面积40013亩。我们站在岩头9015号台风纪念碑前南望,十一塘在此向南延伸,如巨大的手臂环抱起一片大海。十塘、十一塘围垦区成了勇于开拓的人们的热土。走在笔直平坦的海塘上,西侧是水陆相间的围垦区,垦区内一派忙碌的景象:工程车在奔驰,工人们在操作。在大片的芦苇丛中,已有大道在其间延伸,一棵棵大树在道旁迎风招展。而东侧呢,则是茫茫大海,潮涨潮落,波涛万顷……一直向南行进,十一塘一直延伸到三山头岛,并从三山头岛再延伸到黄琅。我们震撼于椒江人民的豪情壮志,当初谁能想到,这大海、这海岛,短短的几年间就成了大陆的一部分。椒江建区20年来,以如椽巨笔,书写了一幅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滩涂资源的新画卷,未来的海涂垦区,将成为集工业、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滨海新城。
听说十二条海塘将要修筑了,椒江的海岸线将继续向东拓展,沿海产业带建设也将在这片新生土地上续写荣耀诗篇……
来源:椒江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