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卖了多少头牛?收入多少?”
“今年前8个月,卖了300多头牛,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
“一年下来呢?”
“80万元没得问题。”
谈到养牛的收益,35岁的凤冈县进化镇黄荆村村民陈礼显得底气十足。
5年前,因市场波动影响,陈礼从养猪改行养牛,投资88万元将3000平方米的猪圈改成牛圈,专营育肥牛,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牧场主。
可是,当牛圈及青贮料房、窖池一应设施修好后,手里剩下的钱只够买10头架子牛。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由于陈礼没有财产抵押,凭当时的信用等级,只贷到5万元。
迷茫之际,在镇、村干部和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干部帮助下,他的养牛场进入凤冈县“六方合作”名单。通过银行评估,他用10多头牛作活物质押,贷到了10万元,又买了10头牛补栏。他告诉记者,本来用活物作抵押,按银行规定,是贷不到款的,但通过签订的“六方合作”协议,一头价值1.5万元的牛可抵贷1.5万元现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让他更高兴的是,这笔贷款是卖了牛赚了钱再本息一起还,最短半年,最长一年。于是,每当卖牛赚了钱后,他就及时还银行贷款,贷了还,还了贷,随着信用等级不断增高,贷款额度不断增大,资金积累也不断增加,就这样“滚雪球”般增加养殖量,圈里的牛多了起来。正是这个不同于普通金融贷款还款的信贷方式,为他的养牛产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去年,他的养牛场买进卖出600多头牛,今年到目前卖了300多头,通过不断补栏,养牛场四季没有空档期。
与其他养牛场不同的是,陈礼育肥的牛多从北方买来。前不久,他坐飞机到吉林省长春市,花了100余万元买了100头牛装了一大卡车,历时半个月时间,一路亲自护送回家。这笔百万余元的资金全靠“六方合作”的成员之一“银行方”鼎力支持。而今,贵阳银行为他授信276万元,工商银行、农商银行、富登村镇银行分别授信30万元。“额度充足,中途不还利息,利息还有优惠,不再为融资发愁。”陈礼说。
“六方合作”带给陈礼的利好不仅在于此。按照约定,这些年,他的家庭牧场养的牛全部参保,每头牛得到政府保险补贴,他只付135元便能保1.5万元。有了保单质押,减轻了风险的担忧,大大增强了他发展的信心。
如今,5年时间,执着念好“养牛经”的陈礼,从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民,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曾几何时,“融资难、融资贵”是不少养牛场主迈不过的一道坎,“不愿贷、不敢保”是银行、保险部门的一大心病。这一对两难的矛盾,原因涉及无抵押、诚信、风险等多个方面。如何消解这一制约,需要深层次破题。
金融创新服务迫在眉睫,“六方合作”应运而生。源于凤冈,走向全省的“六方合作”基本要义在于“24个字”:政府推动、部门服务、龙头引领、农户主体、保险增信、银行放贷。
这其中,金融信贷是核心。其操作流程是:龙头企业、家庭牧场主及养殖大户申请贷款→地方政府组织推荐→银行调查审批→牛只活体抵押→保险风险缓释→银行审批放款→贷后共同监管→到期还款。
随着“六方合作”深入推进,这一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的综合立体模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生动地回答了养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一批关联产业深度的金融产品随之产生,比如贵州银行开发的“新农贷”,兴业银行开发的“兴牛贷”等,这一创新经验正向农业多方向开放和延伸。
六方发力,六方合围,让“六方合作”迸发出多维度的驱动力。政府主导——防范化解统筹不力风险,部门主服——防范化解技术缺乏风险,企业主推——防范化解市场变化风险,保险主担——防范化解自然灾害失控风险,银行主创——防范化解资金错配风险,农户主体——防范化解责任错位风险。
“六方合作”如春风化雨,让凤冈县养牛产业活力满满,示范镇、村、户“三级联创”如火如荼,家庭牧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三为主”渐入佳境,产值产量、质量品质、三产融合、金融支持、资源配置实现“五突破”,养牛产业也跻身遵义市前列。(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