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唐河,依一片高冈流过,唐河县城即建在那高冈之上。在客车上远远望去,只见苍天与大地连接为背景,两种壮阔与豪迈之间,一座塔巍然而立,淡定而从容。
唐河泗洲塔
“唐河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句在南阳一带广为人知的顺口溜,充满谐趣,也蕴涵着唐河人的自豪感。在这片土地上,这座塔是最古老、规模最宏大的人文景观,其高度远远超出其他任何建筑。历史上,该地地名不断变换,人口增减不定,唯有这座古塔历经风霜,挺立依旧,被一代又一代的唐河人视为故园的象征、精神的依归。对于他们来说,这座塔不再仅仅是佛教建筑,它已超越宗教,也超越时空,成为故乡永恒的地标。
这座塔叫做泗洲塔,又名菩提寺塔,始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即公元1095年,是一座八角十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高49.75米,设计精密,构建宏伟,“身高”仅次于开封铁塔,在河南省内屈居第二。
一般来说,恢弘的建筑,必连接一段辉煌的岁月。而高大华丽、追求庄严神圣感的佛教建筑,所需资金多由民间布施而来,更是多建在经济发达、财富汇集之地。河南大学名教授程民生在其专著《宋代地域文化》中指出,宋代佛教地域分布存在若干规律:其一,文化发达之地与佛教兴盛之地基本相一致。凡是佛教兴盛的地方,文化一般来说也是发达的。佛教的发展,依仗于文化的发展,并且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二,佛教兴盛据点多在通都大邑、人口密集之地。佛教兴盛的具体标志是寺庙的规模和数量、僧尼和信仰群众的多少,都市正是最好的基地,能为其发展提供条件。
那么,唐河的这座宋塔有着什么样的经济、文化背景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到唐河,发现了一段曾引起全国关注,获得包拯、王安石、苏轼等人高度评价的兴衰故事。而进一步的采访,也让我们了解了这片土地上屡衰屡兴的往事,其沧桑变化,几为中原千年兴衰的缩影。
沃壤竟成榛莽之野唐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也是首批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该县有户籍人口150多万,耕地面积245万亩,年产粮食11亿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