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统一政府,要从秦汉算起。因为秦汉时代,其所管辖的各个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不再是之前的封建诸侯国并存。
而从秦朝开始,废封建而行郡县,郡守、县令均有中央任命,这些官员只能拿工资,不能世袭,到了退休年龄就得退休,不能让儿子接班。之前的封建诸侯王已经不存在,一切权力归中央,所以从秦朝开始,才有了名副其实的中央统一政府,而汉代基本上是延续了秦代的制度。
01
汉代中央政府组织
汉代的中央政府组织,一般的说法是“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先来说三公。
丞相:是文官之首,典领百官,金印紫绶,品秩为一万石。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相当于国家总理。“丞”,从字义来说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谁的副官?肯定是皇帝的副官了。
丞相也叫宰相,因为在封建时代,上层贵族十分重视祭祀,而宰*祭祀用的牛羊又是祭祀环节中最重要的事,所以当时替上层贵族管家的都称之“宰”。
秦汉统一后,封建制度改为郡县制度,不再有贵族政治,诸侯国也都不存在了,天下变成了一个大家,这个大家里的“宰”,就变成了宰相,也就是国家的政治领袖。
汉初比较有名的丞相有萧何、曹参、陈平、王陵等。
太尉:是主官军事的最高官员,相当于国防部长。品秩为一万石,金印紫绶。太尉是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
因太尉权势过重,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汉初比较有名的太尉有周勃(平定诸吕之乱)、灌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中纪委*,品秩为二千石。辅佐丞相,为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银印青绶。御史大夫下面又设有御史中丞,这是御史大夫的副手,一般驻在皇宫里。
汉初较有名的御史大夫有周昌、张苍、晁错等。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金印紫绶。秦代做大官的人都佩带官印,把官印装在腰带里,将绶带垂在腰旁。印的材质包括金、银、铜、玉等。绶是一条较宽并织有花纹的丝带,官位不同,所佩绶的颜色和织法也不同,用以区别身份。在当时,最尊贵的是金印紫绶,接下来就是御史大夫佩饰的银印青绶,表明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在丞相和太尉之下。
再来讲九卿,九卿的品秩均为二千石。
太常:秦代叫奉常。掌宗庙礼仪之官,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祭祀在古代是十分重大的事,可以说是伺候死人的事比伺候活人的事重要,所以汉代因为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九卿之首。
太常的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
光禄勋:秦代叫郎中令,汉初沿用此名,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光禄勋的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居于禁中,也就是御前士卫,贴身保卫皇帝和后宫的安全,类似中南海保镖。此职位需要接近皇帝,地位十分重要。
卫尉: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是皇宫的卫兵司令,掌管宫门警卫,守卫皇宫,负责皇宫的昼夜巡警和检察门籍,当时凡属军事的官都称之“尉”。卫尉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宫的安全,如果在皇宫内出现刺客什么的,那就是严重失职。
光禄勋和卫尉最大的区别就是光禄勋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卫尉负责保卫皇宫内的所有安全。
太仆:掌皇帝的舆马,“仆”的意思就是赶车的,相当于皇帝的专车司机。汉初最有名的太仆应该就是夏侯婴了,先是为刘邦当司机,刘邦死后又给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当司机,可谓是地位最尊贵的司机了。
廷尉:为最高司法审判机构主官,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案件,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审理。审处重大案件,可以封驳丞相、御史之议。
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相当于外交部长。秦汉时凡诸侯王、列侯和各属国的君长,以及外国君主或使臣,都被视为皇帝的宾客,所以与此有关的事务多由大鸿胪掌管。如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大鸿胪要典掌礼仪;有诸侯王死亡,大鸿胪要遣使吊唁;臣属于汉的藩属国君长,在接受汉的封号或朝见皇帝时,以及外国使臣来贡献等,也都由大鸿胪承办礼仪事务。
宗正: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之官,相当于皇帝的大管家。其职务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别他们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
大司农: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大司农,与管理皇帝私财的少府并列。大司农是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当相于财政部长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主要征收全国的田租,其收入主要用于国家公费。
少府:是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大司农的收入归公用,少府的收入为皇家私用,是皇家的小金库,为皇家奢侈生活提供金钱上的支撑。
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 其一负责征收山海池泽之税,以备宫廷之用。
当时老百姓种地上交的农业税全部归大司农征收,也就是用于国家公务。而中国之大,除了农田还有山、湖、树林等非农田,那么这些不能种庄稼的非农田土地属于谁呢,很明显属于皇家。
刚开始这些非农田是不对外开放的禁地,政府派专人把守。但是湖里有鱼、森林里有木材和禽兽,一些老百姓想捕鱼打猎、砍木烧炭就会偷偷的闯进这些禁地,这在当时都是违法收入,私闯禁地的人也被称为盗贼,但是利之所趋,照样有人铤而走险,所以政府也是防不胜防。最后政府索性把这些禁地对外开放了,但是凡是在禁地捕鱼打猎、伐木的,需要上交所收获物品的一部分,作为上交政府的赋税,这就是后来商业税的缘起。
这些上交的赋税归少府所有,也就是用于皇家消费的。
少府还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乐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而且少府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严重超编,这充分反映出封建皇帝至尊至贵、高居国家之上的特征。
02
汉代地方政府
汉代的地方政府一共分两级:即郡和县。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的郡县制,西汉基本继承了这一制度。
汉代的郡有一百多个,一个郡管辖十到二十个县,汉代的县数大概为一千一百到一千四百之间,因为郡县数随时会有变动。
由于县一级的行政机构有千余个,中央难于一一控制,因此,在县以上再设一级政权,以监督县的工作,就是郡,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样,就形成了犹如一张大网,逐层布下,遍布全国每一个角落,而皇帝就是那个拿网的人。
到了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但是无论如何变,县始终都作为地方政府的单位而存在,直到现代还没变,可知郡县制的影响力之大。
每一郡的长官称“太守”,是一郡的最高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其地位和九卿平等,都是二千石,不同的是九卿被称为“中二千石”,指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太守是地方上的官员,称为二千石。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太守可以调到中央做九卿,*好了,可以再升职当三公。九卿也可以放到地方上当郡太守。因为汉代官级分的少,所以调动非常灵活。
除了郡太守,一郡之中还设有郡尉、郡监。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守直接对中央负责,每年要向中央汇报工作,一郡之内的财政、经济、刑事、灾荒、民事等都要向中央呈报,中央根据郡守的实际工作,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县令之下设县丞一名﹐以主文书﹑仓库和监狱。又设县尉一名﹐专管武事。
县令每年也要向郡守汇报工作,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
乡以下为里,里设里正或里典。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亭。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每亭设有亭长。亭长类似于治安大队队长,可不要小看这个治安队长,因为大汉帝国的创始人刘邦同志当年就是泗水亭长。
汉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而守﹑令以下的人员则归郡守任免。
以上就是汉代的政府行政组织,了解这些,会对读史有很大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