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是中国汉语的一个较大的方言,俗称"闽南话"或"闽南语"。它的前身乃是中古时期,中华民族中原地区的主要语言。即公元4四世纪时,河洛地区中州的通用语。此后,由于战争原因,原中州人南迁福建闽南地区。因而,把中州正统的语言、音乐、戏曲、科技、文化等,统统带入福建南部,而定植于此。原中州语言,则因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从正统的全民语言,退居为地方语,即而成为闽南地区的语言。
粗略统计,全世界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在5000到7000万之间,由于它代表了原全民语言的衍变,其历史传承悠久,词汇内涵丰富、音韵声腔优美,并且使用人口已超过联合国四大语言之一的法语,因而研究者不能仅以方言视之。
了解闽南文化,须从闽南语的发展认知开始。
一、闽南古代原住民由来据《周礼》载:"职方氏所掌,东南有七闻。降至春秋,勾践王越,,闽属焉。"另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再贡》称:"(闽地)淮海惟扬州,晋江滨海,属扬州"。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再贡》
所以,在春秋时代,福建属于勾践之越国,故古人也称闽越。据悉,古代闽越人有断发文身、凿齿穿耳之俗,旧社会闽南已婚妇女还有镶金牙之风俗。此古俗之遗传,今已少见。至于穿耳之俗,则流传至今,不衰反盛。
由于福建古代称为"闽",这一简称传行至今。文化地理意义上,福建分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大段,此外又有闽东北、闽西北、闽东南、闽西南之"四分法"。
现代福建地图
由于讲闽南话的人,比较集中在福建南部,当地约定俗成,便把多数闽南人使用的语言称为"闽南语"。同时,为与全国通用的普通语区别,又称之为"闽南话",把这个地区的文化称为"闽南文化"。
上引《周礼》,早在周朝之时,福建已被冠上"闽"的称号。据汉代语言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文》解释:"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许慎所说的"蛇种" ,若从闽字之"从虫门声"和抉胸舞者头上之"草索蛇",两个角度组合,可说明古闽越人之图腾崇拜物是蛇。
“闽”字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孟子·腾文公上》有云:"今者南蛮嚼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这是孟子听到楚人许行说话时的怪声怪调,并且难懂而发的议论。这其中,当然包含上古春秋时代中原对长江流城以南的荆、楚、闽、浙、琼、粤等开发较迟、文化相对落后的南方人的蔑视和蔑称——南蛮、蛮子语言"蛮"语。
中原这些大学问家,对南中国的语言文化,除了带有蔑视的批评为"南蛮嚼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外,至今尚没有发现南中国文化语言有更明确更具学术价值的文字记载!孟子当年批评的是南方人所讲的方音难懂。可是方音是极难改变的,譬如山东一些地方的方音和广东的方音有吱吱的尖音,江浙人有严重的磨擦音等,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乃地方文化特征之一,所以,应作特点诠释,不应作缺点对待。故今日讨论的闽南语言,只能是经过近两千年来华越两族长期溶合以后的闽南语,而这种融合有其漫长的过程。
二、秦汉到两晋:中原移民带来中州语言福建原为荒蛮之地,最早居住着古闽越人,他们的开化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原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一情况,也为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人所知,其证据是周朝的《周礼·夏官》的《职方氏》所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
据此,早在周朝时代,七闽之地已被中央王朝的官书正式记录在典籍中,此后语言学者孙冶让更进一步地说明:"闽,即今福建,在周为南蛮之别也"。
这也就是说,早在周朝之时,原来把长江以南地区概称为"南蛮" ,而福建作为"七闽"之地,特别从"南蛮"的总称呼中挑了出来,可见周王朝特别对滨海之区的"七闽"有更深的印象。但尽管如此,先秦古典书籍中,更无关于"闽"地的新资料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