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徐登林 文/图
重建近4年,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如今怎么样了?9月27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记者实地探访,一线看恢复现状。
美丽的五花海
从树正沟到日则沟,再到则查洼沟,记者看见千湖叠翠,万流飞驰,到处游客呼朋引伴,欢笑声四起。恰逢世界旅游日,阿坝州九寨沟景区依其卓尔不群的美丽强劲吸粉,虽受疫情影响,当天仍接待游客5280人,旅游开始逐步升温。
重建方获重生
九寨沟是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的风景名胜区。2017年8月8日7.0级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美丽破碎,令人叹息。
“地震前,九寨沟景区从未出现湖群全面性浑浊,更没有危及当地社区安全。”九寨沟管理局局长赵德猛介绍,2018年6月25日、7月10日,两次暴雨引发九寨沟景区多处山洪泥石流灾害,景区内湖泊水位上涨5~20厘米,湖水一夜变色,浑浊不堪,这显示地震后九寨沟湖群应对强降水的韧性降低。
地震给九寨沟景区造成的破坏以树正沟火花海最为典型。火花海是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27处遗产点之一。地震导致火花海堤坝溃决,形成了长40米、宽12米、深15米的决口,湖泊几近干涸,湖区发育裂缝100余条。
火花海堤坝形成瀑布
“基于地震后一年多的监测,分析了火花海湖群的演化趋势,通过多方案比选,确定了以传统材料糯米灰浆和地震中垮塌的块石、钙华土等为主要原料的修复恢复技术方案。”九寨沟管理局科研处高级工程师肖维阳说,该方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肯定和支持。
火花海修复恢复中,创制了“振冲碎石桩固基、糯米灰浆筑坝、竹锚加筋护坡、生态材料堵缝、分形景观设计、本土植物绿化”的绿色技术体系,还原了溃坝前地下水渗流、地表水溢流、生态水供给、大气降水调控,维持了微生物、钙华生态平衡,成功恢复了火花海震前生态系统。
游客在拍照
肖维阳特别介绍了竹锚加筋护坡技术。他说,项目建设中,工人们大胆尝试用竹材代替原来普通锚杆中的钢筋,用改性糯米灰浆代替水泥砂浆作为灌浆材料,制作形成一种新型、环保、低能耗的边坡治理、加固技术。糯米灰浆与竹锚杆形成的加筋结构可大大提高坝体坡面整体稳定性。
肖维阳介绍情况
火花海重现,开创了自然遗产修复恢复先河。
九寨沟景区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环境友好、影响最小和无新增影响等原则,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要求,科学审慎推进受损遗产点修复。
除了遗产保护坚持科学引领,九寨沟景区还加速恢复生态环境。到目前,累计清理震损林地1.67万亩,补植补造树木65.6万株,点播树种1431公斤,撒播草籽8071公斤,完成生态环境修复1387亩、生态环境恢复4245亩。
仙境依然美丽
水之至善,美之极致。九寨沟纵深40余公里,总面积6万多公顷,三条主沟树正沟、日则沟、则查洼沟形成“Y”形分布,总长达60余公里,其间分布着114个湖泊、17组瀑布和5处钙华滩流。
记者在火花海看见,四围青山之下,淡蓝色的湖水清澈见底,隐隐可见水底的树桩和钙华埂。在火花海堤坝口向下游双龙湖之间还形成一个巨大瀑布。“以前这里水流较小,也比较隐蔽,现在水流变大,成为一道吸引人的新景观。”九寨沟景区讲解员德西志玛说。
在则查洼沟的长海是九寨沟内最大的海子,湖最深处达百余米,水源皆来自高山融水,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水中倒映着青山,像是蓝色琉璃一般美不胜收。
五彩池是则查洼沟的精华,它就像一块巨大的宝石镶嵌在密林之中,蔚蓝、浅绿、绛黄、粉蓝五彩斑斓的颜色如果冻般呈现,美得像一幅天然的画。
在日则沟最著名的景点当然是诺日朗瀑布。“我活了67岁,第一次看见这么美的瀑布。”来自成都市锦江区的市民刘正权一边感叹,一边招呼同行的老伴给自己拍照。他说,他们跟团来到九寨沟,同车40多人,大家都对这里的美景赞不绝口。
诺日朗瀑布
日则沟珍珠滩顺着环山公路一路下行,呈扇形分布在一大片钙华体上,清澈的激流在倾斜且高低不平乳黄色钙华滩面上溅起无数水珠,点点水珠就像巨型扇贝里的粒粒珍珠。
晴看水,阴看山,半晴半雨看云烟。“今天天空阴沉沉的,不是看水的最佳时候。”德西志玛无不遗憾地说,要是大晴天,九寨沟会更加有魅力。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