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敏学(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对我来说,《红旗颂》就是国歌音符的延续。红旗在天安门上迎风招展,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吕其明
红色基因融入音乐创作
1940年5月,年仅十岁的吕其明跟随父亲吕惠生来到淮南抗日根据地,被新四军“抗敌剧团”吸收为小团员。九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不仅锻炼出吕其明坚强的革命意志,而且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指明了创作方向。吕其明晚年深情回忆:
1940年,我在孩提时代就投身新四军的革命大家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战火的洗礼和极其艰苦生活的磨炼和考验,既熔铸了我的灵魂、意志,也赋予我血与火、爱与恨的乐思。钢枪伴琴弦,硝烟卷歌声,在这战地课堂,在这以抗战音乐和民间音乐为课本的年代,我作为一名部队文工团的文艺战士,确实像进了一所没有围墙和门牌校徽的生活大学、艺术大学。唱歌、演戏、教歌、行军、打仗、宣传鼓动,把我一颗稚嫩的心和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交融在一起。
1945年,吕惠生英勇牺牲,同年9月,吕其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父亲传承给他的红色基因成为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做人做事,是我的一面镜子;父亲的高尚品德是我人生的路标;父亲的一生一世,影响我后来的一切,包括我的工作、学习、生活、创作乃至我生命的全部”。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红旗颂》
1949年11月,吕其明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作曲与乐队演奏工作,创作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批优秀的电影歌曲。1959至1965年,吕其明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与指挥,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吕其明在作曲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能够熟练驾驭一些大型器乐作品。1965年2月,上海音协召开党组会议,讨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初选节目,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钟望阳、黄贻钧、瞿维等音乐界前辈热情鼓励吕其明为即将在5月举办的“上海之春”音乐会谱写一部红色交响乐,用吕其明的话说,这是一个“命题作文”。
“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
吕其明对创作的要求是:“(1)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要有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要动情,要感人,要给人无限想象空间;(2)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要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4)要有严谨的艺术构思和相应的艺术技巧。”简言之,就是“听得懂,传得开,留得下”。他满怀激情,将自己对共产党、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谱入旋律,以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与颂歌主题相呼应,汲取民间音乐素材,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交响序曲《红旗颂》,并在“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首演(陈传熙指挥)。经过多次修订,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世已达54年之久的《红旗颂》最终定稿,已近九旬高龄的吕其明深情回忆《红旗颂》从构思到定稿长达五十余年的漫长创作历程:
音乐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一幕。虽然没有亲眼见证开国大典,但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几年,每年劳动节和国庆节都会去天安门广场参加盛大的游行,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高呼口号跟随人群前进,每次都热泪盈眶。这些真实的经历,都对我写作《红旗颂》帮助很大。在《红旗颂》中,红旗飘扬的形象,从头到尾贯穿在音乐里,我还用到了进行曲式,好像一个巨人的步伐,不可阻挡地向前……我对红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我热血沸腾、眼含热泪、埋头书写,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写就了管弦乐序曲《红旗颂》。我把我真实的体验,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全都融进了音符……50多年光阴,几经雕琢,今天才算最后定稿,这是我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创作《红旗颂》中的吕其明
《红旗颂》为单主题贯穿发展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开头14小节是引子,由小号、圆号相继吹奏出以国歌的音调为素材的主导动机,接着弦乐齐奏宽广、颂歌性的“红旗”主题,表现1949年开国大典举国欢庆胜利的宏伟历史场景。
中部是一个展开性段落,连续三连音音型造成节奏上强烈的动力性,“红旗”主题反复变奏,时而欢快跳跃,时而抒情缠绵,时而威武雄壮,最后发展为号角性的进行曲。
再现段中,以对位手法对“红旗”主题予以变奏发展,气势更为壮阔。在乐曲的高潮处,乐队奏响《东方红》,尾声又融入《国际歌》的旋律片段,成为升华作品艺术意蕴的画龙点睛之笔。这种红色“音乐成语”的运用显然对其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启迪。
吕其明追求作品能为最广大的群众所理解,所喜闻乐见。“使颂歌主题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民族神韵和民族气派”;将从国歌中演化出的主导动机不断重现和加强,使红旗飘飘的音乐形象自始至终贯穿全曲,与颂歌主题相辅相成,塑造鲜明统一的音乐形象;注重用功能性的和声背景烘托大波浪式的旋律,使其具有英雄性、史诗性特征。
“唯愿此生毫无保留回报党和人民”
2020年五一前夕,海内外46位中国音乐家通过互联网云合奏《红旗颂》,祝福每一个奋斗者,致敬每一位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劳动者。《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一曲《红旗颂》,人们沉浸于它的大气磅礴、豪迈壮怀,也读得懂其中的不屈不挠、拼搏奋进。曾经有那么多个时刻,它给困境中的人们以信念和勇气……音乐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在它描绘的情感世界里,并不需要太多的旁白和对白。”
2021年6月,吕其明以其杰出贡献,被授予“七一勋章”。正如吕其明所言:
我只是想用最适当的手段、最适当的技巧,把想要呈现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这样的音乐才能感动人。还是那句话——对我而言,为祖国、为人民而创作,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我用音乐的力量鼓舞听众,无论何时何地从不放弃。我这一辈子所做的音乐事业,既是使命的驱使,也是心灵的独白、吟唱,一生仗剑、追梦,执着地坚守,与红旗相伴,传承红色基因,以此高尚的情操表达,爱我的祖国、爱我的民族同胞。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7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