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思考·实践
——教师要跟上教材变化的步伐
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这是我国中小学各学科教材主要是文科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的特点。唯有变是不变的,对于教材建设来说理所当然如此。但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紧跟、适应、配合教材的变化,而不能落后之,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是落伍的。
当下,中小学学科教材的最大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主、思考、实践。——这里之所以用“变化”一词而没有用“变革”一词,是因为这三个核心词本不是什么新东西,因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原本就是如此,即便在“满堂灌”最严重的时候也不能完全扼*这三种学习行为,只不过在今天我们的教材把这三种学习行为作为稀有的学习品质特别凸显了出来而已。
“自主”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拿起教材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从小学到高中,从语文到物理,所有教材的文本导读和文本练习都旗帜鲜明地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核心主张。教材千方百计地指导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读,自主查,自主想,自主练,自主交流,自主达成。
然而问题来了。我们有太多的教师忽视教材的这一重大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没能跟得上教材的变化,而是简单地拿自己驾轻就熟的“主导式”甚至“主宰式”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师教得过多,学生学得太少,导致课堂学习更多地发生在教师自己身上,而不是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思考”是指通过学生对教材的自主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文本能否读懂教材?能否提出问题?能否自主完成课后练习题?这里的关键不在于“能”或“不能”,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中的乐趣,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自我实现,根本上也于此实现。
问题又来了。我们太多的教师习惯于以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是否还有教学问题呢?是否有教学“真问题”呢?这些问题是否来自学生呢?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否感兴趣呢?这些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呢?在教师“主导式”或“主宰式”的课堂教学中,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跟上教材的这一变化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始终是浅表学习,而不可能是深度学习。
“实践”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教材后面的练习题从而各级各类高质量的考试题已经变化为情境式的训练和考查了。教材的这一变化既是“学以致用”理念的体现,也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它当然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更契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就是所谓的“把作业写在生活里”、“把作业写在大地上”的诗意主张。毋庸多言,这里的“实践”当然是自主思考下的“实践”。
问题又来了。我们有太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是“短平快”的训练模式,把学科作业、学科训练、学科考试与生活、情境、实践相剥离。这种做法实质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自主、思考、实践”,新教材的这三个变化本质上三位一体而以“自主”为关键:思考是自主思考,实践是自主实践。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新教材这些变化的本质意图:让学生独立地在真实的学习中构建自己的思考与创新能力。
事实上,“自主、思考、实践”这三个核心词不只是学生学习的本质,也是教师教学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本质。“自主、思考、实践”这三个关键词应该成为教师的座右铭,每次备课的时候,每次上课的时候,每次专业学习的时候,教师都应该拿起这三把尺子自我衡量一下,真正让自己养成这样的教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