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对方的美好德操,以及佛教思想的广泛流播,有如凤凰的云中清唳。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傅大士以不可思议、截断正常思维的语言形象来表示对法身的觉悟与体认,它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平常而又莫测神奇。在禅师看来,只有突破一切束缚,才能窥见事物的本质。
风潭如拂镜,山溜似调琴。请君看皎洁,知有澹然心。这首诗以仙宫、宝珠、莲花、云影、明镜、清琴等一系列事物,反复映射衬托水的洁净清澈,最后再翻进一层,以水比拟澹然的禅心。诗思与禅趣相互交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禅学讲究顿悟,认为成佛不依靠知性的思辨,也不依靠苦修渐修,而是破除世俗知性偏见执著,以自然无为的方式超然本性,才能领悟禅宗的奥妙。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虽然不识字,悟性却极高。有人把神秀的偈子念给他听后,他立即口诵了一偈,并请人书写在寺院的廊壁上。弘忍看到慧能的这首诗,心知慧能比神秀领悟得更为透彻,就在这天深夜,秘密将衣法传授给他。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递野鸟声清初批评家金圣叹拈评云:“不因寂历不生道心,然而寂历非道心也;不因迢递不传鸟声,然而迢递无鸟声也。”(《选批唐诗一千首》)以虚悟实,由动体静,的确道中此诗的禅意。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互文,写出禅室香台的出尘脱俗、清寂雅致。
云间东岭千重出,树里南湖一片明。高峻的山岭在云间,明澄的湖水在树里,正寓色空无分,奥妙的真理因物相而愈明,若是了悟此理,至道无处不在,尘境即是禅境,那些隐士们是大可不必远遁山林而避世的。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即景悟情,出以问答形式,以不答作答,似答非答,显得洒脱超然,亦充满味外之旨。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入山数里,虽有幽径,而无行人,只见古木参天,只闻远处钟声,究竟寺在何处?写见写闻,只为“不知”二字回旋。虽是不知寺在何处,但是所见之景,又无不带有静谧安详的禅意。这正是“身在寺中不知寺,悟到禅理不觉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