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家超市货架展示出售多个品牌的槟榔产品。 (人民视觉/图)
“全市食品经营者不得将槟榔制品作为食品销售。”2022年9月20日,江西省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槟榔制品监管的通知》,要求自即日起,食品经营者不得将槟榔制品作为食品销售,同时,食品经营者要进行自查,南昌市市场监管系统对发现经营者误导消费者、销售标签标示不符合要求的槟榔制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查处。
根据公开信息,这是9月中,继浙江义乌、四川南充等地后,又一个发布槟榔经营监管措施,要求槟榔制品不得作为食品销售的城市。
9月10日,歌手傅松离世,引发了公众对“槟榔致癌”说法的又一次热议。3个月前,傅松曾在短视频里向网友展示自己罹患口腔癌而溃烂的左脸,并劝诫网友不要再吃槟榔。傅松离世后,朋友在悼念他时说,“愿他一路走好,愿他在另外一个世界,再没有槟榔,没有痛苦,没有癌症。”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槟榔目前在中国云南、海南等热带地区均有种植,在湖南进行加工制作并形成消费区。据《中国市场监管报》,2011年至2018年,中国槟榔产业产值从558亿元上涨至781亿元,且呈继续上涨趋势。
9月21日,海南省槟榔协会发布《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向社会呼吁关注海南推动槟榔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个别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相关规定禁售槟榔产品,再次把槟榔这个涉及海南百万农民利益的产业推上风口浪尖。”通告写道。
多地监管趋严
槟榔含有槟榔碱、麻黄素等物质,吃了能使人兴奋,长期食用容易产生依赖性,具有一定的成瘾性。时至今日,全国槟榔消费者超1亿人,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海南、台湾等地。相关数据显示,台湾约10%的人口有嚼槟榔的习惯;海南约38.42%的人口有此习惯;湖南更是有近2600万人喜爱嚼槟榔,占到湖南总人口的三成,当地因此还形成了独特的“槟榔文化”。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公布致癌物清单时,也将槟榔果列入一类致癌物;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的解读中提到,要对长期咀嚼槟榔等高危行为进行干预,促进群众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槟榔的生产、销售、广告监管也趋于严格。
2021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槟榔制品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依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不应再按食品对槟榔进行监管”;同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在地方政府加强对槟榔和槟榔制品的销售监管上,早在1996年,福建省厦门市就通过地方法规实行了《厦门市禁止生产、销售和食用槟榔规定》,成为中国至今唯一实行槟榔禁令的城市;2022年9月,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文要求有效监管槟榔及槟榔制品销售行为。南方周末记者通过公开资料统计,2022年,贵州遵义、四川凉山、四川南充、四川成都、浙江义乌、江西南昌等多地出台了“不得将槟榔制品作为食品销售”的相关通知。
在行业自律方面,2019年3月,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要求“所有企业即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
协会呼吁稳定秩序
多地限制将槟榔制品作为食品销售后,9月21日,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多名槟榔行业相关从业人员。一位浙江的某品牌槟榔代理商表示,自己“尚不清楚槟榔已不得按照食品来销售”;另一位浙江的代理商则反映,自己代理的槟榔产品在限制发布前“销量就不高”;一位湖南的槟榔代理商则表示,多地出台限制令,是否会对其出货产生影响,“不好说”。
9月21日,海南省槟榔协会发文,回应近期“槟榔争议”时强调,在槟榔深加工方面,“中国槟榔”“海南槟榔”与“湖南槟榔”是3个不同的概念,有人对槟榔“谈虎变色”,实质是对3个概念的等同与混淆。近年协会积极推动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力度研发健康的、没有粗糙纤维的、不伤害口腔粘膜的、槟榔碱含量较低的槟榔口香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协会同时倡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槟榔行业全产业链的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槟榔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大药食同源的研究投入,开发出更多槟榔药用的延伸产品。进一步推动初加工环保烘干设备的全面落地,加强对深加工标准化流程的监管,提升槟榔制品的健康价值。
海南省槟榔协会相关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在科学研究层面,尽管槟榔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但是它的致癌原理尚需专业研究人员进一步明确“是槟榔碱致癌、槟榔的吃法致癌,还是过度咀嚼,或者是它与酒精香烟一起摄入致癌”。
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海南的槟榔种植户,算上加工、采摘工人共两百多万人。此情景下,协会发声是要维护整个槟榔市场和产业链的秩序,“毕竟这里积累了全行业近20年的心血,培育、种植一种经济作物很难立刻就给农户带来收益的”。
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郑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