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无论是按照现在的认识将其视为中华先民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还是视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神祇在中华的土地上都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又无微不至。从依然保存至今的一部分民间信俗当中,也许能窥见有关中国人精神世界发展、演化的绘卷,也许还能触摸到其中埋藏着的一套、甚至多套解码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密码。
云影山光间隐隐灼灼的神祇与信俗,与正在渐渐忘记他们的我们,共同耕耘过中华的历史,也仍在继续共同耕耘着这片大地。
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土地与神祇”专题报道中,记者走进田野,穿越街巷,观察信俗、描摹仪轨,尝试发现日渐式微的民间信俗曾经怎样影响过我们祖先的历史、如何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组织,以及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转型与改造。
“土地与神祇”专题自2019末启动,将呈现开放的形式,除了澎湃新闻记者的现场报道,也将约请一部分相关学人撰稿。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试图思考一个问题:民间信俗为何没有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消失?在福州市区的走访,使我们得以观察都市中的民间信俗形态。在这里,即便于城市化的夹缝中变形变异,民间信俗仍有其适应力和生命力。
福建民间信仰之繁盛名声在外,全省约有五万多座庙宇,两万座祠堂。“半城烟火半城仙”,人们供奉的神明成百上千,诚然有妈祖娘娘、临水夫人等“知名神仙”,而更多本土神明名不见经传。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各路将军、大王在各自的“服务区”内享受虔诚的尊崇。
2019年9月21日(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梨园祖师”田公元帅神诞日。田公元帅信仰是福建盛行的信俗文化之一,它既是戏曲行业神,也是一方境社的保护神,在当地有广泛的影响。
这一天,我们在省会福州追踪了一个家庭、一座宫庙和一个民间社把组织的神诞庆典,目睹了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信俗在都市生活里的旧传统与新形态。
摩天大楼与神仙:都市青年的神诞日聚会
倪廷桢是本地颇为活跃的90后民俗爱好者。他的工作室在闹市区高耸的大楼里,反光的玻璃外墙散发着典型的摩登都市气息。这是一处商住两用楼盘,乘电梯到11楼,在经过了一些公司办公室、airbnb旅舍以后,就会抵达这间供着神像的工作室。
倪廷桢(左)在供着神像的工作室里
一尊田公元帅软身坐像摆在复式办公室的小阁楼上,香烟缭绕。供桌上摆着红烛、菊花和供品,旁边的白墙上挂着倪廷桢最喜欢的梨园戏画——他对民间信俗的痴迷,就是从儿时跟着爷爷听戏开始的。
“小时候村里有尊泗洲文佛,六月初一神诞,跟我的生日同一天。那时对生日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浓浓的供香味——每当这种香味四起,生日就到了。这时村里就会请戏班演戏酬神,有时还会表演福州传统木偶戏。”倪廷桢说。
乡村神诞有祭神、唱戏、聚餐的传统,是喜欢热闹的孩子最惦记的活动。但不久,城市扩张,村庄动迁,村民四散;倪廷桢也搬了家,神诞从村里的公共活动,变成小家庭内部的祭祀。
倪廷桢搜集来摆在工作室的田公元帅像工艺品
田公元帅信仰是家中祖辈传下的,在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之前,神像就摆在家里,早晚上香,逢年过节备上好酒好菜好烟,再给元帅添置一些刺绣衣物。倪廷桢觉得,自家拥有一尊神像,和到庙里供奉的感觉全然不同,元帅仿佛也成了家族的一部分。
倪廷桢旧家所在的街道在拆迁前曾是福州市台江区的传统手工艺一条街,刺绣、雕刻、版画、佛具、法器应有尽有。他从小在老艺人们身边长大,攒下来的零花钱全都用来塑了这些价格不菲的塔骨与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