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面饼子不圆欠拍,黄米面子不粘少搋,黄米团子一咬俩揪,粘掉大牙豁该,这些都是东北人长挂嘴边的俏皮话嗑。
谁说东北没有美食?你真拿豆包不当干粮?你到东北试试吧,东北的大黄米饽饽保证让你撑得走不动路。
说起大黄米,那可是东北人的最爱。
它的学名叫黍,东北人叫它糜子。对,远古时的先人们早就开始种植它了。它抗病力强,耐旱,耐贫瘠,因此在干旱少雨的山区坡地特别适合种植。它和小米一样,用点葫芦点籽,春旱别的庄稼都缺苗,唯独糜子出全苗。
五月大地干得哗哗响,糜子把根扎到地下半尺深,发达的根须互相盘结伸向四面八方,绝不放过土里的任何一丝丝水汽。男人们铲地,女人们就拿上小把锄开糜子苗。
糜子苗要留四厘米左右间距,就听地里 ,嚓嚓嚓,嚓嚓嚓,女人们或蹲或坐在垄上,給糜子间苗,女人们的手常常薅肿。
秋天,收获的糜子铺到炕席下炕干,磨出米就是大黄米。
大黄米淘洗干净,然后上水磨磨成黄米面,黄米面特别粘,古代曾用黄米汤砌筑城墙,坚固又防水。
所以用黄米面做饽饽,要兑一些玉米面或小米面。兑好了,就用一半开水烫面,一半凉水和面,和好面放到大缸里,然后把缸搬到炕头上,盖好缸头,再蒙上棉被,经过一天一夜自然发酵,黄面微微发酸,就可以做各种饽饽了。
搋面
包豆包
蒸黄米团子 ,用这面,烙黄面饼子也用这面,烙粘火勺,炸油炸糕都用这面。
女人们包豆包时,男人们就挑粗细一致的秫杆串簾子,圆簾子蒸,大方簾子冻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