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3年11月15日,东方已经破晓,58岁的剑南节度史韦皋在书房里最终完成了他那篇流传后世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后,疲惫的站起身来,来到一幅绘制的佛像前凝视着,随后虔诚的焚香叩拜,口中还念念有词。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原碑位置
一项人类史上的浩瀚工程前后历经三代人接力,跨度近百年,终于在他手中完工了,这时的他如释重负。
这项工程就是千年之后享誉世界的乐山大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乐山大佛的前世今生。
一
大唐开元初年,黔中道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彼时佛教已传入中国五百余年,佛家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所以父母为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很具有佛家意味的名字--清莲。
由于家境贫寒,清莲12岁那年被父母送往附近的一家寺院为僧,师从高僧慧净,法号海通。
在海通生活的那个年代,云游和学习楷模,是僧人的两大必修课,高僧传里就曾经记载,许多高僧云游的故事,尤其是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
据统计,玄奘之后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到印度和西域留学的取经僧人就有46人之多,而南北丝绸之路在唐代的畅通,为云游的高僧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南丝绸之路特有的地理优势,更为四川和云贵一带的僧人西行,提供了捷径。
二十四岁那年,海通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某一天他来到了嘉州的凌云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于是便住了下来。
海通禅师像
嘉州即是现在的乐山,历史上曾几易其名,因位于成都的南面,在秦时被定名为南安,唐代时被称为嘉州,直到1734年的清雍正十二年才将这里改名为乐山县。
乐山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等三江在这里汇合,大渡河和青衣江多用于商旅和民众,岷江则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运输线。
史料中曾记载,为完成秦王朝大一统的千秋大业,秦朝大将司马错,就曾为秦王制定出浮江伐蜀的战略目标,成功征伐以后率众十万,乘大船万艘,调粮600万斛回秦,浩荡的队伍,走的就是这条黄金水道。
然而,这条命脉常常受到大自然无情的干扰,每当雨季来临,三江的洪水同时爆发,在凌云山下汇合冲撞,卷起滔天巨浪,吞山蔽日,势不可挡,成为当时干扰百姓,殃及地方的一大祸害,船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嘉州凌云山定居多年后,海通已成为凌云寺的方丈,某一天他站在高高的凌云山顶,面对着前方涛涛的江水,陷入了沉思, 作为僧人的海通禅师,哀念这里的重重的艰险,想尽他那慈悲的心愿来扭转这天地留下来的凶险。
乐山凌云寺
海通曾读过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书中就曾描述过一尊巨型的佛像---巴米扬大佛。巴米扬大佛通高55米,是世界上已知的开凿最早的大佛。
或许正因为是《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的描绘让海通萌生了建造大佛的想法。他认为山前响震的激流位置在笔直的悬崖下面,山石可以开凿而坠下,江流可以堆积而渐平。
如果建立佛陀的慈祥容貌,就能大转佛教的法轮,民众的力量就可以集聚,于是一个造佛治水的宏大心愿开始在海通的内心激烈的涌动起来。
自从决心造佛以后,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海通,到底选择一尊什么样的佛像来作为建造大佛的蓝本呢?
为此海通禅师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一天他在嘉州能仁院的摩崖石刻上看到了一座一丈多高的依座佛像,精美的造型立刻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海通立即决定,就以这座佛像做小样,开凿乐山大佛。开凿地点就选在了凌云山的栖鸾峰。
海通禅师确定了小样后,立即进入了设计阶段,然而在高高的绝壁上,开凿如此巨大的的佛像,在当时绝非易事。
而接下来的施工方案和后勤保障,特别是资金方面的募集,更是让他夜不能寐,到哪里去寻找大量的资金呢?
据记载,海通禅师曾沿江而下,历时数年,到人口和财富较多的两湖和江淮一带为大佛的建造募集到一笔很大的资金。
然而巨大的善款却遭到贪官的垂涎,有一个郡府的官吏向海通勒索钱财,海通禅师面对淫威义正辞严: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那个官吏以为不过是嘴上说说而已,因此气急败坏地威逼道:你做给我看。
面对官吏的嚣张气焰,海通禅师毫不畏惧。从容的自决其目,捧到了官吏面前。于是官吏吓得大惊失色,慌忙逃窜。
而此时凌云寺的僧众和闻讯赶来的百姓被海通禅师的壮举深深感动,纷纷谴责那个官吏的贪婪,据说那个官吏四处烧香祈祷祈求神灵的保佑和佛祖的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