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经验>

田什么陌成语(田什么的成语)

来源:原点资讯(m.360kss.com)时间:2022-10-31 04:14:4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田什么陌成语,田什么的成语(1)

作者 马景瑞

季老自从6岁(1917年)离开故乡官庄村,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共回故乡三次.这三次都是为奔丧:一次是大奶奶去世,一次是父亲去世,一次是母亲去世.我这里写的«季老五次回故乡»,不包括上面所说的三 次,而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五次回故乡.这五次回故乡,前两次我和季老见了面,有接触,不了解的情况是事后搜集到的;后三次我都是全程陪同,季老的一言一行我都铭记在心,而很少有人知晓. 因此,我觉得我

有责任把季老五次回故乡的情景记录下来.尽管我的文笔笨拙,文法欠缺, 但我记述的季老的一言一行都是绝对真实的. 有志研究季老的诸君子,如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资料,得到点新的感受,则吾愿足矣.

2001年5月1日

第一次回故乡

1973年8 月3 日,季老带着夫人彭德华、儿子季承、孙子季泓、孙女季清,一家五口人,回到了一别40 余年的故乡. 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季老第一次回故乡.

这时季老还处于“半打倒状态”.他们一家人从北京坐火车到禹城车站下车,转乘汽车到达康庄. 这里离我们官庄村还有4 公里路程,当时条件差,没有别的交通工具,季老本家的人和村干部到康庄迎接季老一家人,只

是准备了自行车和地拉车. 原来打算让季老也坐地拉车的,季老执意不肯坐,说:“我能骑自行车.”商量的结果是,季老和儿子季承骑自行车,季夫人和孙子、孙女坐地拉车回村.到了村头,季老一家人下车步行回老家.小学师生一齐出动,列队欢迎,村里男女老幼一听说也都从家里走出来,站在大街两旁欢迎季老一家人.季夫人结婚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来官庄,看见村上这么多人欢迎,笑着大声说:“都来看老新媳妇啊!”一句话逗得街两旁的群众都乐了.

季老的故居,当时还有4间西房,一家人就在这老屋里住了下来.每天来看望季老一家的村民络绎不绝,屋里屋外挤满了男女老幼. 季夫人在屋里和前来看望她的老太太、年轻媳妇拉家常.看到季夫人落落大方,说话和 蔼可亲,以为也是一位教书先生;后来知道没有文化,几十年勤勤恳恳,操持家务,不少人感叹地对她说:“你也不容易啊!”季老在院子里摆放上一张长矮桌,几条长凳子,一壶茶水,他就和老乡坐在院子里说话. 他最关心的是家乡人的生活状况,询问的最多的是收成情况和孩子们的上学情况,当他得知村里有些人家忙活一年还不能吃饱,便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当他听说村里孩子们都能念到小学毕业,还出了一批中学生和几个大学生,又非常高兴,笑容满面地说:“这比解放以前强多了.”儿时的伙伴杨狗来看望季老了. 久别重逢,两个人都很激动,说起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又都开怀大笑. 儿时的另一个小伙伴“哑巴小”的父亲马洪保老人也来了,季老赶忙站起来让座、让茶.1998年8月,我去北京大学向季老汇报筹建资料馆的事时,季老又给我谈起“哑巴小”的父亲:“他怎么那么聪明! 当时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伸手比画83岁了,他怎么听见的?”

1973年我还在临清一中教书,季老回故乡的第二天上午,问村里的干部:“咱村里有一个叫马景瑞的,现在在哪里工作? 他是咱村和我通信的第一人.”当天村里干部便打发人到临清一中给我送了信.8月5 日上午,我急急忙忙赶回村里,放下自行车就往季老的故居跑,心里想:这回我终于能见到仰慕已久的季先生了. 来到季老故居的院子里,我看见季老身穿短袖白衬衣、灰裤子、圆口黑布鞋,正和村里人说话. 我一时很激动,也很拘谨,原来在回村的路上想好的要对季老说的一肚子话,要向季老请教的一连串的问题,竟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只说了一句:“您是什么时候到家的?”季老让我坐在他身旁,告诉我“回来两天了”,随后慈祥地询问起我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情况,还问我有什么业余爱好. 我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告诉季老:我很喜欢读他写的散文,把能找到的刊有他的散文的报刊都找来看了. 我不知道季老当时的处境,我向他提议:“您该把自己写的散文搜集起来,出一本集子.”季老沉思地说:“等机会吧.将来出了散文集子,我一定给你寄一本.”

村干部安排一个人给季老全家做饭. 每次吃饭,季老总是称赞他做饭技术高,饭菜可口.有一次,做了一道菜是烧茄子,季老笑着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菜.”有一天吃饭时,孙子季泓说“不饿,不想吃”,孙女季清拿起一块上顿剩下的馒头又放下了,说“不好吃”. 季老深情地说:“你们看着这样的饭菜不好,这是村里特意招待我们一家的. 这样的饭菜,别说过去, 就是现在,村里的群众也吃不上. 这次我们住的时间短,不然,我们得吃一次忆苦饭.”季夫人也给孙子、孙女讲述起季老小时在老家吃的苦:“那时你爷爷还没有你们现在大哩,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白的’.”

8月6日上午,季老领着儿子、孙子和孙女,来到村南头一口砖井旁边, 拿起井绳,挂上水桶,亲自打水. 村里有人看见,忙跑过来要替他,他不让, 并对他的孩子们说:“从古至今,这里没有自来水,村里人吃水,就是这样从 井里打水的.”提上水来,他让孙子、孙女把一桶水抬回家. 随后,他又让儿子季承从这口砖井里打了一桶水,抬回家去.

当时,村里人都不知道8 月6 日是季老的生日. 我也是事隔多年以后才知道的.后来季老告诉我:“(一九)七三年回官庄,没有什么事. 我只是想老家.我在老家过了一次自己的生日.”显然,当时季老选择回老家的日子是有意而为之的,只是不想告诉村里人,怕给老家添麻烦.季老一家人在官庄住了四天,时间虽短,但却给村里的群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少人告诉我:“别看人家是大学教授,在北京住了这么多年,从穿戴到说话,一点也没变.”

8月7日吃过早饭,季老一家人要到康庄坐汽车去济南. 听说季老要走,小学生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村里的群众也纷纷跑来相送. 季老眼含热泪,边走边回头,频频向欢送他的父老乡亲招手致意,并几次大声对小学生们说:“回到北京,我一定会给你们寄书来的!”

2001年5月2日

第二次回故乡

1982年9月中旬,季老“冒着酷暑带着哮喘”,第二次回到一别九年的家乡.这次回故乡,主要是应约到聊城师院讲学.在讲学之后,由地委和聊城师院的领导同志陪同,参观了聊城市所辖的四个县,其中在故乡临清县(当时还没有改市)活动了两天.

和季老一块来临清的,还有我国驻原苏联第一任大使、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夫妇.到临清县城来,这还是季老有生以来第一次.过去,我们官庄村属于清平县,1956年撤销清平县后,才划归临清县的. 到达县城的头一天,由一名县委副*和县委办公室主任陪同,先后参观了临清舍利宝塔、清真寺、鳌头矶和先锋桥等景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观看舍利宝塔时,陪同人员告诉季老,这座佛塔是明代建筑,是江北四大名塔之一. 季老说:“我在书上看见过对这座古塔的介绍,建筑风格比较特殊,应当好好保护.”参观鳌头矶古建筑群时,季老一行人登上南楼望河楼,看到古运河在城区蜿蜒流过,颇多感触.后来,季老在为«中国城市百科丛书 临清市»一书所写的«题记»中说:“遥想当年运河繁盛时期,航船如梭,帆影入画,文人、学士、武将、巨商,联翩驶过,留下了多少流风余韵.”是的,运河文化在临清的 积淀是非常丰厚的.单说烹调技艺,由于临清过去是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它融汇了南北菜系的长处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做出来的饭菜是别有一番风 味的,所以季老一行人在县招待所吃饭时无不拍案称奇. 季老在«还乡十记»之一的«临清县招待所»一文中写道:“就在这个餐厅里,我生平第一次品尝了同时端上来的六个汤,汤汤滋味不同.同行者无不啧啧称奇,认为这是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我一向觉得,对任何国家来说,烹调技术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我的家乡竟有这样高超的烹调技术,说明它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在参观临清名胜古迹之后,季老一行人还步行到大街上看了看. 因为是第一次来临清县城,所以在季老眼中,一切都显得新鲜而陌生.他看到大街上穿着并不土气的熙熙攘攘的行人、看到堆满干净新鲜蔬菜的菜市场、看到正在食品摊子前烙制烧饼的当炉少女,引起了浓厚的兴趣. 季老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情不自禁地写道:“看到了这样一些东西之后,我真觉得,我的家乡是非常可爱的.”

季老来临清的第二天,恰逢是星期天. 他们一行人在参观了临清一中之后,驱车 回故乡官庄. 在路上,他 们还观看了临清县城东郊的一棵古松———“五样松”.这棵古松不仅树龄长,而且生命力特强,树身中空,又几经大火,仍然“枝叶繁茂,黛色逼人”.更令人称奇的是这棵古松树上长着五种不同的叶子.季老看了这棵奇松,浮想联翩,在离开临清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散文名篇«五样松抒情»,离开“五样松”,季老一行人继续驱车往故乡官庄赶.这一年,临清全县已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地里的收成比过去增长了几倍,农民的生活也大大 地改善了.季老这次回故乡所看到的情景,和第一次回故乡时所见所闻已经大为不同了.“现在却真是换了人间.农民陡然富了起来.棉田百里,结满了棉桃,白花花地一大片. 白薯地星罗棋布,玉米田接陌连阡. 农民干劲,空前高涨.不管早晚,见缝插针. 从前出工,要靠生产队长催. 现在却是不催自干.棉桃掉在地里没人管的现象,再也见不到了.整个大平原,意气风发,一片欢腾.”(见«五样松抒情»).季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曾日夜企盼着家乡人民尽快富裕起来,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季老一行人到达官庄,村里的群众第一次看到四五辆小车开进村里来, 大为惊奇,有的人还蛮有把握地说:“季羡林在北京一定当了大官了.”因为是星期天,我回家看望年迈的父亲,正好在村里. 听说季老又回来了,便赶快去看他.此时,季老在季孟祥家的北屋里正和他的妹妹说话,我不便打扰,就站在院子里,戈宝权夫妇也站在院子里.聊城师院的一位同学向我作了介绍.我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曾经学过、后来又曾教过戈宝权翻译的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现在见到了翻译者本人,心里十分激动.我向他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敬意,他却说:“你们村的季先生才真正是了不起的大学问家.” 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树上的枣儿已经红了. 我从树上摘下几个红枣递给戈宝权夫妇,他们边吃边说:“好吃,好吃.”住了一会儿,季老从北屋里走出来, 同戈宝权夫妇在枣树下边合影留念.接着,季老要到小学里去看看,我一边向季老问候,一边搀扶着他向学校走去.我知道季老一直关心家乡的小学, 前些年还曾先后邮来2000余册书籍.

回到季孟祥家中,季老向他的妹妹和孟祥一家人告别,向在场的父老乡亲告别,然后就和同来的一行人坐车回聊城了.

2001年5月4日

第三次回故乡

1991年9月23日,季老在参加聊城举办的傅斯年学术研讨会之后,同与会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一同来临清参观考察. 这是季老第三次回到一别九年的故乡.当时我是分管文教工作的副市长,市委、市政府便委托我出面 接待,专家学者到达市招待所后,按照事先安排,在贵宾楼会议室由我概括地介绍了临清的历史和现状.稍事休息,便去参观名胜古迹.

首先去看临清舍利宝塔. 专家学者乘坐一辆大型客车,我和季老坐了一辆小车.在路上,季老还夸奖我:“你讲话干净利落,不像有的人讲话中 间,掺杂着很多‘这个’‘那个’,或者‘噫’‘啊’一类的东西,让人听了不舒服.”我笑着说:“我当副市长才一年多一点,还没学会那一套哩.”季老也笑 着说:“你可别学那一套.”参观舍利宝塔时,不少专家学者对塔的建筑风格很感兴趣,同时又对塔的毁坏严重而深表惋惜.听了他们的议论,我感到内疚.作为主管文物工作的副市长,对这座古塔的维修,也曾多方争取过,但 一直没有成功.当时,我突发奇想:如果季老出面说话,国家文物局能否破 例拨款修塔呢? 我知道这件事做起来很难,因为这座古塔属于省保单位,不在国家文物局的管辖范围.最后,我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自己的想法向季老提了出来.季老想了一想,说:“要办这件事,你们先要准备好材料, 比如塔的毁坏情况、要修复需要的资金等.材料准备好了,先给我送去.”当时我十分高兴,我知道季老是答应帮助说话了.后来在季老的关照下,临清古塔终于得以修复.此事我另有一文专门记述,这里就不再啰唆了.

看了古塔之后,又去参观清真寺和螯头矶.这三处都是明代建筑,同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在鳌头矶院内,专家学者在观看古代建筑的同时,还饶有兴味地欣赏了全国各地名人和书画家为纪念张自忠将军一百周年诞辰题词的刻石.其中有一些名家的题词,就是由季老出面征集来的. 这些题词已被临清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了临清人民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我特地让季老看了他题词的刻石.季老谦虚地说:“我不是什么书法家.我写的放在这里,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最后一站是参观临清市枣花村书画院. 这里正展览着的临清书画家的作品,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 他们边看边议论,认为运河文化的积淀在临清随处可见,文人墨客的流风余韵迄今依然浓烈存在. 我请各位专家学者留下墨宝. 季老首先挥毫泼墨写了“奋 进”两个大字,然后落款:“临清人季羡林,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三日.”我站在旁边,看着季老秀丽遒劲的书法,心里琢磨着“奋进”两字的含意. 这是季老对家乡人民寄托的厚望啊!

季老和各位专家学者在临清活动了整整一个上午,吃过午饭稍事休息, 就回聊城了.

2001年5月5日

第四次回故乡

1997年10月上旬,季老在他的助手李玉洁先生、弟子高虹博士的陪同下,从北京坐火车先到济南,后到曲阜,再到聊城,10 月9 日下午2 点,第四次回到了故乡临清.据李玉洁先生讲,北大领导一再劝阻季老:“年龄太大了,不要出远门了.”季老执意要来,并说这次去山东,主要是回故乡给父母扫墓.说到这个份上,学校领导只好同意了.

在市招待所休息了一会儿,我告诉季老:“临清古塔已修复,专家组也验收了.”季老很高兴,说:“那得看看去.”看到焕然一新的宝塔,季老动情地说:“你们为保护文物古迹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说:“如果不是您出面说话,这件事是办不成的. 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季老谦虚地说:“我只不过从旁边吹吹风、敲敲边鼓,不值得一提.”我提议在塔前照张合影留念, 季老欣然同意. 照相时,季老还主动握住了我的手. 离开舍利宝塔后,坐车观览了一下市容,然后赶到临清火车站. 在站前广场照相时,季老说: “家乡终于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临清经济腾飞指日可待了.”言谈话语中,我感受到季老对家乡变化的喜悦和对发展前景的信心.

10月10日上午,季老回故乡官庄为父母扫墓. 出发前,征得季老的同意,我安排人买了两个花圈带着.到官庄后,季老的本家又准备了一些扫墓上供的点心.到墓地后,季老很激动,眼含热泪,在他的祖父母坟前和父母坟前,分别磕了三叩首的头. 季老以86 岁高龄之身躯,按照农村老式规矩在祖父母、父母坟前磕头,是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想到的,因而都被他的亲情、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在«寸草心 我的母亲»一文中,曾经十分悲痛地写道:“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 我六岁离开母亲,以后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又回家奔丧.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回到老家,母亲已经 躺在棺材里,连遗容都没能见上. 从此,人天永隔,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 这样的梦我生平不知已有多少次.直到耄耋之年,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季老在«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又曾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季老在送母亲入土以后的 65 年当中,心中一直怀着这“永久的悔”,一直在思念着母亲.今天来到母亲坟前,他内心的激动是可以想见的.

季老扫墓之后,又赶到村里小学.近几年来,小学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方面得利于季老争取的德国友人的捐助和季老本人为小学的捐款, 另一方面也得利于普九达标的推动.季老看到校园里干净整洁,两行绿竹, 几排泡桐树,绿意葱茏,甚是高兴. 在小学办公室里,他听了小学老师的汇报后,说:“小学教育是基础. 基础打好了,就能出人才. 希望你们多为官庄、为临清、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材.”走出校门,我灵机一动,向季老说:“在校 门前边,你和小学生照张合影吧.”季老欣然同意.这张合影,后来我们放在 了季老的资料馆里. 离开官庄,驱车到康庄镇,参观了镇办中学和中心小学.看到崭新的校舍,季老笑着对康庄镇党委*说:“学校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办教育,舍不得投资不行.”考虑到季老还没有在故乡康庄镇吃过饭, 午饭便特意安排在镇办的招待所吃. 吃饭时,季老对他的助手和弟子说: “咱们从济南到曲阜,又从曲阜到聊城,一路吃的,不是我吹,最好的饭菜还是这里!”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我想,最好的饭菜倒不一定是家乡的,但季老心中最有感情的地方肯定是故乡!

下午回到临清,休息了两个小时,又陪着季老到九龙温泉洗澡.季老告诉我:“这里的水质很好,应当向外界多做宣传.”洗完澡后,季老要去季孟祥家中吃晚饭,我知道孟祥住房窄狭,就没有陪着去. 季老吃完饭回到招待所,见了我说:“今天晚上,吃了几十年都想吃而没有吃到的玉米面饼子.”这 种玉米面饼子是贴在地锅上做熟的,是临清这一方农民多年来的家常便饭. 季老小时候吃过,至今念念不忘. 事后,孟祥告诉我,老爷爷早就想吃这种玉米面饼子,这次是特地从官庄做好了带回临清的.

10月11日,吃过早饭,季老在他的助手和弟子陪同下,驱车回北京了.

2001年5月6日

第五次回故乡

在参加聊城师院建院20周年校庆之后,1999年9月27 日上午,季老在他的助手李玉洁先生和弟子高虹博士的陪同下,第五次来到故乡临清.

季老这次回故乡,主要是向资料馆捐赠他主编的大型图书«传世藏书».到达临清后,我和市委主要领导同志陪着季老,先参观了造纸厂和清真寺, 然后来到资料馆.季老看得很认真,很仔细,一边看一边介绍照片上的有关人物,还对几处写错了的“解说词”进行了纠正.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后,季老高兴地连声说:“办得不错,挺好,挺好.”李玉洁先生也笑着说:“没想到办得这么好.只是实物还少些,这是我的过错,原来我不相信你们能办好,有些资料我压着没给.”我请季老为资料馆写几个字,季老愉快地答应了,在资料馆准备的题词册页上写下: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1999年9月27日季羡林于故乡临清

在李玉洁先生提议下,季老还在资料馆门前照了相,留作纪念.

上午11点,回市招待所休息.午饭后2 点,我听说季老起来了,便赶到他的住室,李玉洁、高虹二位先生也在场.季老再次对我说:“资料馆办得不错.”沉思了一会儿,又动情地说:“我这个人没有多少优点,要说有,就有两个长处:一是爱国.我在德国时,曾和英国剑桥大学签订了协议,去那里教书,但回国后我就没有再出去.二是比较能吃苦,也就是不懒.”当时在场的他的助手李玉洁先生和弟子高虹博士异口同声地说:“都像您这样拼上命地干,不都成了大师啦.”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只是觉得季老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很新鲜,也很谦虚.

下午15 点,在资料馆院内举行了捐书仪式.据我所知,季老曾向他的母校山东大学(季老曾在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和任名誉院长的聊城师院各捐赠了一套«传世藏书»;现在又把这部123 巨册的«传世藏书»捐赠给家乡人民,正如市委领导同志在最后的讲话中所说的:“这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也是交给我们的一份沉重的责任、一份殷切的希望,也表现了季老对家乡的一片挚爱之情.”季老讲话时,没有讲稿,甚至连一张纸条也没拿,但讲得很深刻,很有感情,讲到动情处,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听了季老的讲话,与会者深受感动,都觉得季老讲得实在,讲得深刻,讲得生动感人.捐书仪式结束后,季老一行人便回聊城了.

2001年5月8日

栏目热文

羊肠阡陌啥意思(街巷阡陌啥意思)

羊肠阡陌啥意思(街巷阡陌啥意思)

1、发状态传照片,不是为了告诉谁,我吃什么了,做什么了,和谁在一起,也不是要得瑟给谁看。而是当自己悄然老去,搬着凳子无事...

2022-10-31 04:48:40查看全文 >>

灌溉田园什么意思(秀美田园什么意思)

灌溉田园什么意思(秀美田园什么意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知识点第1单元知识梳理一、生字窃(qiè)读 腋(yè)下 贪婪(lán) 惧(jù)怕 饥肠辘辘(l...

2022-10-31 04:48:31查看全文 >>

阡陌什么意思(阡陌指男性还是女性)

阡陌什么意思(阡陌指男性还是女性)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的笔记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的文人逸事。其中不乏许多有趣的事和哲理的故事,今天,诗词君就...

2022-10-31 04:49:38查看全文 >>

阡陌交通阡陌是什么意思(连阡接陌是什么意思)

阡陌交通阡陌是什么意思(连阡接陌是什么意思)

man街与阡陌由于修武出现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焦作城区实行了严格的封闭管理。闲着没事,看到一篇谈方言的文章,作者说中原方...

2022-10-31 04:16:29查看全文 >>

井田阡陌是什么意思(田连阡陌形容什么样的人)

井田阡陌是什么意思(田连阡陌形容什么样的人)

在我国古代,曾诞生过类似于“农村公社”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就是“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根据一些考古发现...

2022-10-31 04:57:42查看全文 >>

田园阡陌什么意思(生活的阡陌什么意思)

田园阡陌什么意思(生活的阡陌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故事。光明大观园内,美丽的八曲河畔,屋舍俨然,池塘美景,田园阡陌,如同画廊。10月30日,久雨初霁,记...

2022-10-31 04:28:46查看全文 >>

电机六根线好坏测量方法(六线电机怎么测好坏)

电机六根线好坏测量方法(六线电机怎么测好坏)

15.绝缘电阻是怎样进行测量的?(1)用兆欧表(俗称摇表)测量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兆欧表由手摇直流发电机和磁电式流比计组成...

2022-10-31 04:17:46查看全文 >>

六条线的电机测好坏(六线三速电机测量好坏)

六条线的电机测好坏(六线三速电机测量好坏)

电机电机是电工日常工作中接触最多的电器元件,那么,在日常检修和安装过程中,怎样快速检测一台电机是否好坏呢?第一步:用摇表...

2022-10-31 04:57:52查看全文 >>

怎么判断马达用多大电压(怎么分辨直流马达用多大电压)

怎么判断马达用多大电压(怎么分辨直流马达用多大电压)

快速判断伺服马达,伺服电机好坏的方法:在工作中经常碰到有客户咨询说,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问题,伺服电机是不...

2022-10-31 04:27:17查看全文 >>

6根线电机如何判断好坏(6根线的电机怎么判断电机的好坏)

6根线电机如何判断好坏(6根线的电机怎么判断电机的好坏)

如果仅仅是判别好坏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太注意阻值,只要用万用表分别测量电机引出来的每一根线;任意的两个引线都必须有阻值,否则...

2022-10-31 04:56:0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