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尺寸复制的鲁本斯画作。 吴越 摄
在龙华中路站,近600平方米的地铁公共空间经过微改造,按照时间顺序陈列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期的艺术作品,成了“博物馆外的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一样,画作旁都有关于作品、作者的详细介绍。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小程序,聆听语音导览,浏览相关信息、图片以及视频,作为本次展览的补充内容。不仅如此,乘客还可以通过大厅中央的屏幕观看一系列视频,了解修复过程中的趣味数据和大师作品背后的故事。
看画的人。 吴越 摄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幕几天来,像王先生这样专门来打卡的艺术爱好者还不少。有一位老先生自带水杯,在这里观摩了一上午,把画作和介绍文字一一拍了下来。参观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来往往的地铁乘客。有的白领下班乘地铁回家前,先来这里逛一逛。有附近国际学校的学生经过,参观完还在展板前拍了张集体照。通勤路上欣赏艺术,在地铁站感受博物馆般的艺术体验,得到了诸多市民的点赞欢迎。
无独有偶。近来,经过地铁10/11号线交通大学站的部分乘客也会为地铁走廊上的一堵艺术墙停下脚步。艺术墙中心是一块较为周正的三维空间,通过立体的设计将钱学森手稿中的文字符号化,再在中间区域利用这些符号重构钱老的头像。乘客在经过时,随着步伐和视线的变换,可以看到几个层次的不同的视觉效果。
利用符号重构钱老头像的立体墙。 吴越 摄
据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部长张珊珊介绍,艺术墙所在的区域为地铁交通大学站在公共空间内辟出的钱图专题展区。展区内容由钱图负责维护,定期更新,确保观众常看常新。
如果说三维艺术墙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了眼球,那么后部的展板通道则是通过有力的内容输出留住了人们的视线。被妥善装裱展出的藏品,包括了钱学森的成绩大表、本科毕业证书、发表在《空军》杂志上的论文等,让人们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钱图提供的珍贵藏品。 吴越 摄
【艺术的介入,给通勤者心灵的放松和愉悦】
在地铁里办艺术展,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19年2月,中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刘海粟的泼墨泼彩代表作复刻品,以及来自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印象派大师莫奈和雷诺阿的经典作品复刻品,一同出现在地铁10号线陕西南路站内的中西名画艺术长廊,展示了中国和欧洲的风光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