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汉韵”在湖北大地孕育壮大绵延几千年。湖北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60项国家级名录和312项省级名录,彰显了荆楚非遗风采。
然而,更多“非遗”在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中一些最精彩的篇章,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时代在前进,祖先留给我们的“老手艺”,如何守护,如何传承?27日,省政协第八次月度协商座谈会聚焦非遗传承与品牌打造。
思想观点在协商中交流交融。委员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脉络和基因。他们建议,有序推进非遗文化,持续打造一批国家级非遗文化品牌,更多地跻身于中华传统文化品牌的百花园。
非遗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我是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付群刚。今天中午要去参加第11届中国艺术节的颁奖晚会,文化部邀请我去表演一段大鼓作品。我要在那个舞台上宣传湖北的非遗项目,彰显湖北文化的自信。”
协商会上,省政协委员付群刚的开场白引发热烈掌声。随后,他的一段湖北大鼓即兴清唱,让大家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唱腔韵味。他说,非遗保护说到底是对非遗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希望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多开展一些表彰奖励活动,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条件,资助传承人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主持人、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听取发言后问,湖北大鼓有没有可能进入高层次专业教育?
付群刚回答,目前还没有学校设置这样的专业。
主持人说,先从高职起步行不行?现在你7个徒弟要带多少年才带得出来,如果开办了专业,70个徒弟甚至700个徒弟就可以出来。我们一起从源头上使一点劲。他笑着说,你是湖北大鼓领军人物,讲得很好,今天的月度协商座谈会,也是为你进京演出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恩施州政协副主席陈卫平说,从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来看,主要有师承和祖传两种方式,培养途径比较单一。
陈卫平呼吁创新培养途径、培养年轻传承人。他建议,文化、教育部门搭建选才平台,协助寻找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群的系统培训;运用政府与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和丝绸、陶瓷一样,大漆也是中国的独特元素。省政协委员傅中望痛心地说:“割漆难,百里千刀一斤漆才卖200元,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学习从事割漆,割漆手艺面临失传。”他建议,把割漆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出资扶持民间艺人培养传承人,让培养传承人成为一项常态工作;鼓励高校和职校开设漆艺课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他表示,或许无法创造很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可以留住人,保住文化。
民办中职学校、荆州市创业中专校长许小兰,呼吁实施现代学徒制。她说,以这样一种升级版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非遗人才培养,可以确保非遗传承的质量。同时建议完善顶层设计,整体保护非遗,组建跨部门协作的湖北省非遗保护联席会议;推动出台《湖北省现代学徒制实施办法》。
主持人提问:你们围绕非遗一共培训了多少学生?
许小兰:从在校生6800人中,每年选300人读非遗专业,学费由学校资助。
主持人:湖北籍的有多少?
许小兰:湖北本地占75%,外地占25%。
主持人:这样就把传承的源头现代化了,突破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希望有关部门更重视一些,从政策、资源包括对学校考核上加大分量。
保护与开发利用,二者不可偏废
委员的建言,也围绕着扎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展开。大家在协商中形成两者不可偏废的共识。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是湖北“非遗”品牌中最为重要的品牌,但远没有成为名牌。省政协委员、宜昌市政协主席李亚隆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是中国端午习俗的代表,也是楚文化的活态见证,建议将此品牌打造为湖北“非遗”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提升屈原公祭的影响力、把宜昌龙舟赛打造成国内国际重要赛事、推动“屈原诗歌奖”成为中国文学独立奖项等方面下功夫。
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慈祥建议,利用互联网创造非遗新业态。他说,非遗与互联网结合是非遗保护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互联网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销售平台,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可以更便捷地对接,另一方面,强化了非遗的个性化特色,如高端个性化定制,要求多数是手工和创意,而这恰恰是非遗的特色,大大提升非遗的内在价值。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叶洪光教授说,该学院针对荆楚地区的纺织类非遗,包括汉绣、土家织锦、红安大布、黄梅挑花、阳新布贴等进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研究,遇到了不少问题。希望政府积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企业以多样化的形式投资非遗衍生品市场,通过落实有关税费减免、资金补贴政策,引导企业资本投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非遗衍生品产业。
叶洪光拿出一个女式提包,介绍这是一个土家手工织锦传统勾纹和现代工艺结合的时尚衍生品。
主持人问:这个包卖多少钱?
叶洪光:很便宜,传承人就卖几百元。但我们认为它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个价,因为它有精细手工、有文化的底蕴。
省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鲍红志代表委员会发言。他建议,加大宣传,普及非遗知识,推介优秀非遗项目,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广场、进社区活动,凝聚社会共识。建章立制,加快非遗地方法规建设,建立非遗退出机制,确保规范保护。因项施策,依法进行备案,建立非遗项目等级制度,对于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及时实施抢救性记录,科学保护传承。加大力度,依法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保护合力。
回应期盼,职能部门“落地有声”
“近几年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逐年在增加,但还不能满足非遗保护工作。红安县有5项省级项目,只有3个项目有保护资金,每一个项目是5万元。希望省财政能够进一步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希望市县财政对本级非遗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红安县文化馆馆长刘伟呼吁。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级财政将做好示范,该省级财政拿出来的一分不少,并督促市县财政部门履行好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做好综合平衡工作,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有区别的政策。将力争2017年在省级财政资金安排上有所体现,从现在开始就启动这项工作。 主持人:落地有声,以上率下,很好。
“非遗保护人才队伍是关键,目前我们省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绝大部分都是与群艺馆、文化馆设在一起的,基本上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兼职人员比较多,队伍不稳定。全国已有14个省份单独设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作为非遗大省,应该有这样一个保护中心。”省政协委员、原湖北大学党委*刘建凡建议。 省编办回复,我省在文化厅专门设置了遗产保护处,各市州县也设置了相应的专门机构。下一步,将会同省文化厅加强研究,就设立省级中心的具体事项,参照外省做法,按机构编制程序进行研究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