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学书法,应该从哪种书体入手,才能避免弯路,事半功倍?》一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大部分书法爱好者对楷书偏执的原因,依据初学书法的四大原则得出结论:初学书法,应从篆书入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就此观点展开论述。
书法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自有其独特的传承性、艺术性、文化性,在此不再赘述。书法学习,跟其它艺术的学习一样,都必须经历技术、技艺、艺术等三个阶段。
与古为徒,向古人学习,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捷径,“不二法门”。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向古人学习,唯一的办法,就是临习古人的经典法帖,从中学习古人的用笔方法、书写习惯、结字特点、章法布局、墨法特点等等。
西周《毛公鼎》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书法也不例外。学习书法,也要遵循书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初学书法,就是一个技术阶段的学习,更要遵循书法学习的四大原则,才能避免弯路,事半功倍。
第一、先易后难,由简入繁这里所指的难易繁简,是相对的。比如笔法,篆、隶、楷三种书体的点画各有一个字来代表,篆书相对单一,比较简单,所有点画基本由“一”组成;隶书相对篆书要复杂,由“大”组成了隶书的基本点画;再楷书,技法最复杂,如前人总结的“永字八法”,笔法更为复杂。
由此看来,最适合书法学习入门的书体,首选篆书。
吴昌硕临《石鼓文》
第二、先临墨迹,再习刻本书法的核心是笔法。
碑刻经过书家书丹,再由刻工凿刻,已经历过二次加工。而由于古代刻工绝大多数没有文化,更遑论对于书法的认知,所以对结体、笔法的理解相当有限,所刻字迹已非墨迹,注定丢掉了墨迹太多的东西。所以,想让初学者自碑刻中还原墨迹中的笔法,谈何容易。
墨迹,尤其是时间越近的墨迹,则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的观察到书家笔墨运行的轨迹。
经典楷书,几乎均为碑刻,汉隶魏碑更不必说。而现存于世的大量行草书墨迹本,根据第一条的推论,显然并不适合初学者首选。秦篆现存也是碑刻,且极少原石。所以,只有清篆是墨迹本,并且更具书写性。
邓石如篆书
第三、先学静态,后追动态古人所谓的“真书”、“正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篆书、隶书、楷书。依据前两条“先易后难,由简入繁”、“先临墨迹,再习刻本”的原则,排除秦篆、隶书、楷书,所以初学书法,应该自清篆入手。
第四、遵循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一定法度规范内,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是汉字美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文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发展演变,与文字的诞生、发展、演变息息相关,相得益彰,可以说,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汉文字发展史。
汉文字自隶变为今文字体系后,秦篆及之前的古文字确实难以辨识,但是从书法的角度来讲,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等要素却从未断裂,而是传承有序,汉字的结体规律也是一脉相承。
学习书法,必须要同时学习文字学知识,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否则必将事倍功半,甚至在书写时还会闹出笑话。
王万平临写《崔子玉座右铭》
所以,初学书法,应首选小篆,根据“先临墨迹,再习刻本”原则,应从清篆入手。还有一点,从结体角度来看,篆书,尤其小篆,字形呈长方形,线条相对平行等距、左右对称、上密下疏、空间分割均匀,有很强的规律性。自篆书隶变后,隶书虽然总体字形呈扁方形,但已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横画多的字,也会呈长方形。尤其通过线条粗细走向的变化,隶书的空间分割变化已极为丰富多样。楷书虽然也有极强的规律性,但是正因如此,法度过于森严,所以并不适合初学。
虽然还有相当多的人仍奉古代科举余续,认为楷书最为实用,把楷书视为书法的圭臬。但是硬笔早已替代了毛笔,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书法早已失去了过去的实用功能,而作为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不断被继承发展,还何谈实用?
王万平临写《吴均帖》
综上所述,初学书法,笔者建议从清篆入手。但是应该如何选择入门第一帖,才能避免走弯路?我们知道,邓石如为清篆的“开山鼻祖”,集大成者。其篆书更为老辣,绵里藏针。赵之谦、王福庵、吴大徵、杨沂孙、吴让之等清代篆隶大家,均从完白老人处汲取过很大滋养,然后各自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吴让之篆书也是在继承邓石如的基础之上,新开一路书风。吴以篆书和隶书最为知名,其篆书极具特色,飘逸不群。点画舒展飘逸,结体瘦长舒朗,行笔稳健流畅。字形清超深稳,遒劲俏丽,柔中带刚,法度谨严,古朴虽不及邓石如,而灵动典雅似则过之,颇具妩媚优雅之趣,在晚清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人称“吴带当风”。
西周金文《何尊》
由吴让之入手,笔者建议首选《崔子玉座右铭》,更具书写性和观赏性,笔法相对简单,结体更有规律性,书写更率性。简言之,相对易学。关于吴让之篆书的特点及艺术风格,笔者会择机另行专文论述,敬请关注。
对篆书有兴趣,想要在篆书领域有更大拓宽的朋友,可以参照笔者《学习篆书,应从何入手?如何才能博观约取?请听专业老师怎么说》一文。
大家好!
我是【听琴山馆】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欢迎关注【王万平书法】,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