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江南春》描绘了南梁时期佛寺林立的景象。从中得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佛的场所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了。
日常游览中,游客看见佛教徒礼佛的场所,习惯称之为寺庙,更流行的说法是“这有一座庙……”。但是,在古代的正式文献中,一般称为佛寺,很少有说“庙”的。
那么,“寺”和“庙”有区别吗?为什么现代人习惯称“庙”呢?
佛教未传入中国时的“寺”与“庙”从根源上来讲,“寺”和“庙”是有严格区别的,“寺”是“寺”,“庙”是“庙”两者不能混用。
“寺”和“庙”这个两个汉字都出现在中国较早时期。在西周的金文中,就已经有这两个字了。
“寺”的本义为持取,是“持”的本字、古字。后来延伸为官府,朝廷等有法度的地方。在古代背景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听到大理寺、鸿胪寺等政府机构,就源自于此。
“庙”同样出现得很早,这个字原本的写法不是现在这样的。繁体字里“庙”写作“廟”,在“广”字顶下面,是一个“朝”。现在的“庙”是在建国以后文字简化工作中产生的。
“广”字顶在汉字的构成中,通常代表房屋;“朝”除了表声之外,还有代表朝廷的意思。合起来的繁体字“廟”,表示供奉祖宗神位的地方。我们经常听到的“家庙”一词,就取了这个字的本义。
“寺”和“庙”的基本区别,通过两个字的本义,就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了。“寺”指的是办公场所,朝廷设定的机构;“庙”则是供奉祭祀的地方。一个关注现在,一个追思先祖,各有各的含义,正式文献中是不能混用的。
“寺”为什么变成了佛教僧人居住和工作的场所问题来了,既然“寺”是朝廷设立的机构,为什么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变成了佛教场所专用字呢?个中原因,也是可以解释的。
佛教大约创建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之间,是中国东周的春秋时期。佛教创立伊始,主要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南亚地区发展,尚未传入中国。
五百多年后,中原大地由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庄统治,史称汉明帝。有一天,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金人”。梦醒后,汉明帝请大臣解梦。朝堂中的史官说:皇帝梦见的可能是西方的“佛”。
从史官解梦可以推测,当时在中国民间,应该已经有零星的佛教徒存在,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具体途径,已经不可考了。
汉明帝听了史官的话,决定派遣使者“西天取经”。取经的使者不负众望,在西域遇到了两个佛教徒,把他们和他们携带的经书带回了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