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辉
前文说了2022年上半年的开卷市场报告,其中图书整体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3.8%,实体书店同比下降了39.7%,网店渠道同比下降了5.8%,但短视频电商则同比上升了60%。如果和2019年相比,则零售市场比2019年下降了12.8%。网店渠道比2019年仅微涨3.6%,实体书店与2019年相比则是下降了51.8%。一方面是其他图书销售渠道的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则是短视频电商的飞速崛起,一消一长,未来几年的渠道分化趋势已定。
面对销售渠道的重新洗牌,作为出版业上游的出版机构能否抓住机遇,建立自有的销售渠道,把曾经丢失的渠道话语权重新夺回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没戏(这里的出版机构主要指国营的出版社,但也包含一部分民营出版公司)。当然,这里所说的都是行业总体的趋势,而非个例。这么多出版社和出版公司总会有做得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我们要探讨的是宏观的趋势和普遍的规律,而非个例。如果有个例去杠,那您开心就好,您说的都对。
我们先回溯一下出版机构自营渠道的发展历程。早期,作为国营企业的出版社有硬性规定,每个出版社都要有自己的读者服务部的(门市部)。改革开放后,走向市场经济,出版社必须设立读者服务部的硬性规定也就取消了。不过经过大浪洗刷,绝大部分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在市场竞争中则慢慢消失掉了。虽然还有一些社的读者服务部仍在,但其中做得好的,可以盈利的则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属于形式大于意义的状态。
然后我们来看淘宝、天猫、京东、亚马逊等网店平台兴起后的自营店、第三方店。在这局市场渠道的重新洗牌中,许多出版社虽然意识到了这些渠道的重要性,投入了对于本行业来说相对多一点的资金和人力去运营自营店、第三方店,但做得好的仍然并非多数。很多出版机构本没有多少实力,在投入一定资金和精力后,并非见到期望的利益回报则选择了退出或者转包。现在能持续做下来,并能盈利的仍然非常有限。
画面再转到这几年快速崛起的短视频电商、直播带货,许多出版机构也在投入与尝试,但一如既往的仍是做不好的多,做的好的少。为什么?既然几轮机会都如此,那问题肯定不是出在了市场上,问题的根源实则是出版机构自身的先天缺陷。
从实体店垄断,到后来网店平台的垄断,在每次具有深远和巨大影响的市场变革中,出版机构虽然也有尝试,但最终大都铩羽而归,白忙活一场。一方面对渠道垄断后的话语权缺失忿忿不平,一方面对于新的市场机遇又力不从心。最后,只能如同怨妇一般,一方面咒怨渠道的不公,一方面又死皮赖脸追着给对方发货。您求着别人卖自己的货,别人还要按您的条件玩,这不就是土匪的逻辑嘛?
每次的市场重塑,出版机构都会有所尝试,说明大家不是没有看到机会,但每次都徒劳无功,只能说是自身有缺陷让自己抓不住机会。现在又到了新的一次市场重塑窗口,但出版机构的努力依然显得苍白无力。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什么?其实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不足就是穷癌晚期(穷也是自身先天缺陷造成的)。贫贱夫妻百事哀,行业也不例外。大家试想,如果出版机构里的某人直播带货做的好,能年入几十万、几百万,那人家为什么还要留在你这做出版?人家专职带货,不让中间商赚差价好不好?投入个百八十万都哆嗦的行业,你怎么和其他动辄几千万几亿投资的企业竞争?分配机制不行,又没本钱打造IP,那您玩什么?
穷是根本,从穷会衍生出无限多的问题。比如实体店时代的读者服务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读者服务部,晚开早关,周末不营业。就算开门,里边的工作人员也都是懒懒散散,摸鱼混日子。为什么?因为读者服务部不赚钱,所以自然就收入低。收入低还好好干活,员工也不傻,所以混呗。最后许多读者服务部就成为各出版机构安排老弱妇孺、待退休、待安置人员的理想部门。但又因为是安排在这的许多都是混日子的人,那门店的生意就会更加惨淡,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出版机构实在负担不起,干脆关门了事。但门市部真的不赚钱嘛?大家可以看看同期的个体书店。实体店没客流了,就换到淘宝、天猫,一样卖。反正还在一天,就有一天的赚钱方法。因为盈亏是自己的,所以才有动力好好干。
再比如网店时代的自营平台,大部分出版机构经营的自营店,其效益也是远比不过民营书店。按理说自己出书自己卖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应该利润更高,效益更好吧?但很多时候还真不是。比如出版社上班时间是朝九晚五,周末双休,但一般销售高峰时段则是工作日的18-22点及周末。那休息时间谁负责盯后台,谁负责答疑解惑,谁负责整理订单及时发货?你让负责自营店的人加班,这个不合适吧?您能给多少钱?给少了人家不干,给多了,一个是你给不起,另外其他部门的人也不干,对不?除非包干、承包这类管理模式,经营效益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改观,但不彻底分账,也意义有限。做不好就混着,做好了,人家为什么不单干?
因为穷,所以薪酬与绩效就成为无法解决的死结。比如国企有工资帽,也就是工资总额的限制。就算你创造利润再多,但企业没有了工资额度,就不可能多发你。就算有额度,也要平衡内部各部门,不可能让新渠道平台过多,造成内部失衡。试想传统发行、编辑,年薪十几万,您做新平台年收入几十万,那出版机构肯定会起内讧,最后就算做得好的买卖也必定会被自己人搅和黄了。
穷为根本,再加上因为穷而造成的利益无法合理、有效、独立的分配,那自然每次对于新平台的开拓都会难以成功。在这一点上民营公司会相对好很多,但只是好很多,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公司和老板的存在实际就是中间商吃差价。如果一个人可以靠自身能力把新渠道、新平台经营的很好,甚至在直播上直接上阵,那他如果脱离你这个平台是不是会收入更高?当然,很多人的成功还是有依附于平台的因素,但在新媒体、新商业模式下,这种依附关系越来越弱,许多人离开出版机构后还能更好,所以出版机构你用谁怎么去做直播?
我们可以看看实体书店时代,有几个出版机构直营的书店崛起了?网店时代,有几个出版机构的自营店超过了平台直发?到现在那些图书的带货达人,有出版机构自己的员工嘛?所以分配体制不变,利益规则不打破,那出版机构在这次的市场重塑中,依然是被排挤掉,依然是边缘化,没有话语权。
那怎么办?要换思路,出版机构为什么要做经营而不能做投资呢?既然你自己做不好,那你可以去投资去培育主播对不?你可以做主播的孵化工作室对不?对于个人要想成长为有一定带货能力的主播也需要一定的资本、人力、技术的帮助与支持。仅靠个人的能力,其成功的概率也会减少。那出版机构正好可以以独立公司、独立项目、独立分成的模式,与主播合作。出版机构作为投资方,并不参与操作(放心你一掺和,这事准黄),只负责出钱出支持等分红。而带货主播则与出版机构合资分股,按比例共担风险,共享利润。这种风险投资不可能单单成功,会有很大的失败比例。作为投资方,如何容错,如何算账也是个难解的问题。但只有如此,才会在这次以及未来的市场重塑中抓住机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你做不好,那投资给做得好的人就是。如果事事都要自己来,那最后只能是出版也做不好,销售也没戏。人不能贪心,人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能力知道舍得,有舍才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