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曾诞生过一所名为“华东大学”的学校。中共华东局成立的这所大学,后来成为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前身一部。今天,与大家回顾这段史实……
华东大学校徽
1951年开学典礼暨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校成功庆祝大会主席团合影
追溯华东大学的成立,要提到两所存世较短而极重要的学校——华中建设大学和临沂山东大学。
一
华中建设大学是华中解放区培养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
1944年冬,中共华中局确定在华中局党校(设在淮南津浦路东根据地盱眙县新铺镇)基础上,筹办“华中建设大学”。学校即设在党校原址,任命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调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夫任副校长并兼管党的工作。同时在解放区报刊登载了《华中建设大学招生简章》,并通过敌占区的进步刊物发布了建校消息。
1945年春节后,淮南、淮北、苏中、苏北等根据地抽调的干部和保送的知识青年陆续到校,上海、南京等沦陷区地下党也选送了一批地下工作者、职员、大学和高中学生到校学习。学校设四个系和高干班、区干班各一个。1945年5月4日正式开学。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淮阴续办。1946年3月,明确由中共中央华中分局领导。后由于内战爆发,于10月北撤至山东省莒南县,1947年又向胶东海阳县转移。1947年冬,因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而停办。华中建设大学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共开办四期,培养干部5000多名。
二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山东省抗日政府于1945年8月22日作出决定:在临沂成立山东大学,由著名进步人士李澄之任校长,山东省抗日政府文教处处长田佩之任副校长,立即筹划建校招生工作。同时,设立山东大学管理委员会,由黎玉、李澄之、田佩之、杨希文、陈沂、孙陶林、薛暮桥、仲星帆、张凌青、刘导生、白备五、张立吾十二人任委员。定址临沂城东经文书院作校舍。该校被称为“临沂山东大学”。
学校筹备就绪后,立即开展了招生工作,并在《大众日报》和胶东《大众报》刊登招生简章,招收高中毕业或肄业及同等学力青年,年龄为18至30岁,待遇实行供给制。招生对象以新解放区为重点,并吸收敌占区的青年学生。1946年1月5日,山东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首期学员约200人,设政治、经济、教育、医药、文艺5个系。
1946年初,华中建设大学校长彭康率领该校师生400余人北上,并入临沂山东大学。学校扩充为政治、经济、教育、文艺四系,转入以专业为主的学习。何封、薛暮桥、李仲融、王淑明、孙克定、刘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钺、宋之的等知名人士在校执教。
1947年春,临沂山东大学随党政机关撤出临沂,该校教授及其家属和少数老弱干部赴大连暂避,学生提前结业分配支前工作,干部就地参加土改运动,其余人员转移至无棣县新华书店待命。
三
1948年春,华东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在胶济前线发动了春季攻势,4月底解放战略重地潍县。
之后,中共华东局决定,以原临沂山东大学渤海地区的部分留守人员为基础,并集中原来的一些教师,会同华中建设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在潍县组建成立华东大学。
学校自1948年5月开始筹建,由原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苏鲁皖解总华中分会主任韦悫任校长,张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长。6月开始招生,同年9月4日开学。首批共录取学生500余人。最初设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三个临时研究班和两个预科部,校址设在潍县城东乐道院原教会学校。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华东大学从潍坊迁往济南,扩大为文学、社会科学、教育三个学院和一个研究部,并附设中学。为配合渡江作战,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山东分局决定从华东大学抽调干部、学员组成工作队南下。年底部分学生提前结业,1949年2月,由1500多人组成的工作队南下。此后不久又有数百名干部、学生南下。
1949年11月,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划出,1950年学校调整为政治、文学、史地、艺术、俄文五系,转入正规化的学习。同年10月,教育学院与山东省行政干校等组建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同年冬,奉命迁青岛。1951年3月,在青岛与山东大学合校,校名为山东大学。至此,华东大学完成历史使命。
华中建设大学、临沂山东大学和华东大学,均为短期训练班式的政治大学,在战争年代为国家培养大批干部,作出了积极贡献。
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校徽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转发至您的朋友圈,与更多朋友分享!
【徽章与荣誉】badge_honor
专业人士精心打造 原创文章每日呈现
回望历史 关注荣誉 铭记功勋
自媒体中体裁唯一 独家推出
凤凰、头条、新榜多次上榜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