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本要素
企业所持有的存货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 原材料
- 在产品,即没有完工的产品
- 闲置的零部件或消耗的材料
- 完工产品
- 预订存货
- 购买存货
- 收取存货
- 储存存货
- 将存货发送给销货商并保持合适的存货水平
- 持有大量的存货,成本昂贵且浪费,因为企业本来可以将这些存货占用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
- 如果企业存货耗尽,生产将受到干扰,会造成潜在利润的损失
- 储存存货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成本
- 长时间持有的存货可能会变质或报废,从而导致大量浪费
- 确保有足够的存货满足完工产品的意外需求
- 在各个生产步骤之间提供一个缓冲
- 能够获得可能的批量采购折扣
- 能够应对材料供应方面的季节性波动
- 能够解决原材料使用量或生产需求量方面的差异
- 有利于保证生产过程的平稳
- 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部份,例如葡萄酒需要储藏一段时间才能发酵
- 在通货膨胀时期,可以作为对未来上涨价格的一个对冲
与购买和持有存货相关的成本
持有成本包括下列要素:- 储存存货的成本以及监测存货水平的成本
- 用于购买存货的借入资金产生的利息费用
- 为保护存货而发生的保险费用
- 如果存货报废而发生的成本
- 如果存货变质损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浪费成本和处置成本
- 与订货或接收订单有关的管理与办公费用
- 运输货物发生的运输费
- 企业自己生产存货的成本,而不是从外部供应商那里采购。
- 企业销售量受到损失而发生的成本
- 不得不紧急订货以补充存货的成本
- 生产停工损失,例如机器不得不进行额外维护的成本
- 工人停工带来的成本
- 企业声誉和形象受损带来的成本,例如潜在的未来销售损失
- 再订货点(ROL):是指决定在再次订货时现有存货的持有水平。
- 再订货点ROL=存货的最高耗用量*收到订货的最大间隔时间
- 最低(缓冲)持有量:是指为避免缺货允许存货持有的最低水平。
最低持有量=再订货点—(平均耗用量*平均间隔时间)
最高持有量:是指存货持有量达到了造成企业资源潜在浪费的水平。
最高持有量=再订货点 再订货量—(最低耗用量*最低间隔时间)
再订货量:是指企业达到在再订货点时需要采购的存货量。
再订货量=最高持有量—最低持有量
平均存货量=缓冲持有量 1/2再订货量
经济订货量EOQ =√ ̄2CD/H;其中C=单次订货成本,D=一定时间内的存货需求量,H=一定时间内单位存货的持有成本。
可使用的其他存货控制系统包括:- 对存货的订货周期进行定期评估。对于低成本存货,通常使用90—60—30技术。即:当存货量下降到60单位时,将订购30单位的存货,使存货水平恢复到90单位的最高水平。
- 两箱系统:将采购的存货放入两个箱子,当其中一个箱子中的存货耗尽时开始订货。
- ABC分类法:根据存货的单价将存货进行分类。A类存货较为昂贵,因此对其进行较严格的控制,以降低存货成本。C类存货较为廉价,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持有大量的这类存货,因此对其使用严格控制且管理费用较高的存货控制方法是不恰当的。
- 帕累托(80/20)分类法:基于存货价值与存货数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发现,多数情况下80%的存货价值其数量只占20%,因此企业应该将精力集中于高价值存货的有效控制。
先进先出法(FIFO):假设所有发出的存货都是按照最先购买的存货最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先进先出法的优点:- 先发出旧存货符合逻辑,这样可以避免其变质或报废
- 容易理解
- 剩余存货的计价将更接近于可能的重置成本
- 应用该方法比较耗费时间,尤其是当企业多批次按不同价格购入存货时
- 管理人员发现按不同价格计算同类材料的成本 ,决策变得困难起来
- 如果存在较高通货膨胀,发出存货的价值将与当前市场价值相差甚远
后进先出法(LIFO):假设所有发出存都是按照最后收到的存货最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后进先出法的优点:- 发出存货将按照更接近于当前市场价值的价格进行计价
- 管理者会对当前价格更加了解,因为发出存货的成本更接近于当前价格。这可能会更有利于进行决策。
- 对这种方法理解起来略有困难,因为可能会发出多批存货以满足总需求
- 决策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存货价格的不同以及存货物理上的转移,即最旧的存货会先发出的事实与成本计价方法不同。
加权平均法:该方法要求对企业持有的所有存货计算平均成本。每当收到新存货时,就需要重新计算一次平均成本。发出的存货与剩余的存货的单位成本相同。
存货的平均成本=收到的存货总成本/收到的存货总数量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 材料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被平滑掉,从而简化决策
- 比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更简单,因为不需要确认存货的不同批次
- 计算出的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符,并且当价格波动较大时会变得更加复杂
- 如果存在通货膨胀,平均成本的计算滞后于实际价格波动,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
重置成本法:该方法按重置成本对发出材料计价。从而保证了发出存货的价值与市场价格更加一致,但是对管理层来说比较困难,并且不符合国内税务局的有关规定。
高进先出法
低进先出法
生产率:对生产预期产量水平的劳动力效率的一种衡量。
衡量劳动力效率的指标:
生产率(或效率)=生产实际产量的预计工时/生产实际产量的实际工时
生产能力比率=实际工时/预算工时
生产量比率=生产实际产量的预计工时/预算工时
生产业务量比率=生产率(或效率)*生产能力比率
激励计划可以分为三类:- 个人激励计划为达到所设置的个人目标的员工提供奖励。
- 集体激励计划为达到目标的团队提供奖励。
- 全厂范围的激励计划为达到目标的整个工厂提供奖励。
- 优点:降低了部门间引发嫉妒的可能性,并且员工更可能认同公司及公司目标。
- 缺点:一些认为个人努力没有被认可的员工会有意见,他们可能会变得消极。
- 计件工资计划:当产量超过目标时提供奖励。奖励与超过目标的额外产量有关,并为超过目标的每件产品支付奖励。另一种是时间节约计划,为成功地在低于标准的时间内完成工作的员工提供奖励。缺点:会诱使员工仓促完成工作而生产出低质量的产品。
- 高工资率计划:
- 日工作量法:
- 利润共享:将企业所赚取的一部份利润付给员工。这种计划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奖金在不同年度之间会产生波动,而它与个人的努力无关。另一个问题是奖金需要纳税。
- 简单的利润共享计划的一种方案是递延股票信托计划。在这种计划下,公司将利润的一部份付给一个企业内部用于购买股票的信托基金。然后这些股票按约定的比例分配给员工。这些股票不会立即带来纳税义务,虽然这些股票被出售后需要纳税。
- 业绩相关支付计划:直接将员工的年薪与他们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
- 激励计划的成功取决于平稳运转的生产经营活动。
- 一个将薪酬与生产水平直接联系起来的计划注定薪酬将经常波动。
- 计划必须简单,这样员工能够理解他们怎样做才能获得超额收入。
- 多数激励计划应用于复杂性或常规性工作中,员工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
- 如果企业不同部门的员工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激励计划将会带来内部不和。
闲暇时间是对损失的生产时间的计量,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没有生产。既可能是由材料短缺等可控因素引起的,也可能由供电中断等不可控因素造成。
闲暇时间比率=闲暇小时数/总的生产小时数*100%
劳动力周转:离开企业或加入企业的员工数量,以总劳动力的百分比表示。
劳动力周转率=员工更换的数量/这段时期的平均员工数量*100%
发生劳动力周转的原因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如退休、生病、移民;也可能是可控的,如低工资引起的工作积极性,复杂的激励计划被员工所误解。
劳动力周转会产生成本:- 更换成本:包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以及在招聘过程中产生的损失成本。
- 预防成本:是企业为确保人员不离开而负担的成本,包括提高福利服务成本,如幼儿园设施以及非捐赠性退休金计划。
完全成本法的目的是将企业全部间接成本恰当地分配给某一产品、服务或部门。保证生产的固定成本能够通过将其分摊给生产的每个产品而得到完全补偿。
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固定成本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要素,因此,将其作为成本分配给完工产品更加公允。
- 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存货价值与财务会计师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更接近。
- 如果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个别边际贡献率不能清楚地说明是否全部弥补了固定成本。
边际成本可以定义为每增加一件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额。
边际成本法的优点:- 它比完全成本法更容易操作。
- 不存在按主观的标准分摊固定成本的问题。
- 变动生产成本对于存货的计价更加真实。
- 是一种更有用的决策工具,因为对销售量的不同估计使未来损益的计算更加精确。
- 更关注销售及生产的增加所带来的利润。
边际贡献可以定义为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
损益=总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附幕布思维导图